首页 > > 94

【追思慈善家田家炳】誠信創業熱愛中華文化

2018-08-06
来源:香港商报

 

  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左)出席田家炳基金會2012年周年晚宴,讚揚田家炳(中)為本港知名企業家和慈善家。資料圖片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黃雪峰報道:田家炳於1919年在廣東梅州大埔縣出生,幼年喪父後輟學從商,首先經營瓷土生意,後來轉往印尼從事樹膠工業,其後為避開當地的排華風潮及為了讓兒女接受中華文化,他於1958年舉家移居香港,先後創立「田氏塑膠廠有限公司」、「田氏企業有限公司」和「田氏化工廠有限公司」等,成為本港知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田家炳在行業中取得成就,社會有目共睹,他在書中總結成功原因時指出,自己就是憑着「誠信」二字。

  父田玉瑚猝逝 16歲輟學從商

  田家炳在自傳《我的幸福人生》中詳述了人生經歷。據書中所述,田家炳的第一個轉捩點出現在1935年,他父親田玉瑚在那一年病逝,不足16歲的田家炳決定輟學從商,繼承父親的磚瓦窑生意。他在1937年遠赴越南推銷家鄉瓷土,翌年成立「茶陽瓷土公司」,成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應商;可惜好景不常,日本在1939年佔領汕頭,導致瓷土運輸中斷,茶陽瓷土公司最終結業。在母親的勸喻下,他決定以前途為重,前往印尼接下兄長田家烈專門收購土產椰乾、胡椒的「義和號」。

  不過,由於兄長在數月後因病去世,讓他決定留在「義和號」,協助長侄田滄先繼續經營。日本於1941年發動南侵,「義和號」被迫結業,他轉赴其他城市,並加入田國章經營的「威多公司」打工。1945年是田家炳人生中第二個轉捩點,他在那一年結婚,日本於同年宣布投降、印尼正式獨立,當地普遍對前景感到樂觀,他亦在此時立志從事橡膠工業,先後創立「超倫」、「南洋」兩間樹膠廠。

  1954年田家炳年輕時照片。

  印尼排華風潮 被迫舉家遷港

  經過多年發展,田家炳的事業如日中天,但由於印尼排華風潮日趨嚴重,加上他希望兒女能夠接受中華文化的教育,故於1958年決定放棄當地的樹膠事業,舉家遷居香港。香港當年並沒有商人投資塑膠薄膜及人造皮革,他決心重操舊業,後來在時任屯門鄉事會主席陳日新的幫助下,斥資30萬元購入對方名下一幅約31萬方呎(約2.9萬方米)的海灘地,以填海造地的方式建立「田氏塑膠廠」。

  田家炳在自傳中憶述當年的建廠經過,指由於他投資的廠房是香港第一家薄膜工廠,所有員工均須從頭培訓,為使職工能安心工作、減少流動、以廠為家,他特別將整塊土地劃成三部分,包括分設在南北兩端的宿舍區及工廠區,以及在中央位置的花園及公餘活動區。在建廠期間,他曾遠赴日本取經,經歷重重困難後,「田氏塑膠廠」最終在1960年正式投產。

  田家9兄妹於60年代在九龍塘一公園留影。

  屏山購地建廠 專產塑膠薄膜

  田家炳的事業取得成功,為着進一步鞏固經濟基礎,他透過與陳日新的關係,在1967年於元朗屏山橋頭圍購入另一幅工業地,前後花費約9個月的時間,建成「田氏化工有限公司」,專門生產塑膠薄膜及人造皮革,他後來更逐步將生產業務由屯門轉換到元朗。經歷多年的持續發展,田家炳最終成為本港的塑膠薄膜及人造皮革大王。

  田家炳在行業取得的成就,社會有目共睹,他在書中總結成功原因時指出,田氏是憑着「誠信」二字,經過十多年的穩定發展,才能在業界建立了良好的信譽。他提到公司對應付款項從不拖欠,到期必付;全公司同仁各守崗位,對原料供貨商或是推銷產品的客戶,都能給予最好的配合,令對方感到滿意。

  1960年的屯門田氏塑膠廠房。

  父取名寄望田家彪炳百代

  田家炳在《我的幸福人生》中提到,他出生時父親已年屆48歲,老年得子自然欣喜不已,故他成為了家中至寶,享受無邊父愛,從而造就了幸福美滿的一生。父親給他取名「家炳」,是希望他能夠繼承先賢遺志,再創偉績,造福百姓,彪炳百代。

  田家炳中學時就讀家鄉附近的大麻中學,由於家裏具從商背景,基礎打得好,中、英、數三科的成績都很優異。尤其是數學,他因從小常用心算計算貨值,加上父親曾經教導過他珠算歌訣,在「一理通百理明」的情況下,讓他的心算快而準。

  天資聰穎心算快而準

  田家炳(左)當年於田氏塑膠廠房外留影。

  田家炳學業成績優異的原因,不僅是天資聰穎,更重要的是自愛自重、勤奮努力。他憶述自己當時看到父親已年逾60、健康日差,認為自己需要接下家庭重責。面對父親厚望,他要求自己珍惜分秒,豈料父親於1935年病逝,年僅16歲的他被迫放棄學業。父親的栽培教育雖然只有短短十多年,卻令他得到終身的策勵、不盡的幸福,並締造了一個不凡的人生。

  田家炳在書中憶述,父親曾以老乞丐為例子,說明有些人淪為乞丐的原因,通常是少年不好好學習,壯年不務正業,不知節儉,不好好做人等,如果一個人不好好自愛,不僅老年自身難保,為父者也將淪為乞丐,這個簡單事例給予他終身自強不息、力求上進的動力。

  田玉瑚對兒子的要求很高,除了學習正規課程外,亦注重品德教育。田家炳提到,父親向他反覆教導朱柏廬的《治家格言》,不但要他牢記內容,並且要他實踐,又會將古人先賢的忠孝節義故事進行分析,務求令兒子得以體會這些故事的內容。父親亦曾告誡他不要與其他孩子比較,因為他們沒有好的家庭及父母教導,自然會有些距離,田家炳因出自書香之家,且有好的父母,必須做個名實相符的好孩子。

  田家炳長子田慶先(左)、田家炳孫兒田立仁(右)於早前追思會上致辭。

  重視品德及子女教育

  父親的諄諄教導,造就了田家炳日後的成就,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他,對兒女們的要求亦很高,尤其在教育方面。基於公司的業務,田家炳多次到訪亞洲和歐美等國家進行考察,故他希望子女具備世界視野、學兼中西,他的子女都在香港完成中學學業後,前往美國、加拿大等地升學。他說,長子田慶先於1974年在美國畢業後,隨即回港加入公司;到了80年代末,其他兒子也陸續由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地回港,協助他管理公司業務,女兒們則在畢業後選擇留在外地工作及定居。

  田家炳立足香港,見證了本地製造業北移的過程。他在自傳中透露,田慶先在他64歲時(1984年)已全面管理公司業務,他本人則專注慈善捐資工作,當時祖國在改革開放後,不少港商北上建廠,為配合業務發展,兒子們亦看準時機北上拓展,先後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成立「東莞田氏化工廠有限公司」,以及在廣州黃埔區成立「廣州田氏塑膠有限公司」。對於兒子齊心協力,將田氏發展成一間具先進管理及現代化的公司,在激烈競爭中迎難而上,令公司業務得到不斷擴展,讓他感到老懷安慰。

  長子田慶先:我以您為榮!

  田家炳在父親田玉瑚的諄諄教導下,深明教育的重要性,他亦時常以身作則,要求兒女們成為品德高尚的人。透過他的子女在《我的幸福人生》中的撰文,可以了解田家炳的家庭生活點滴。

  一家融洽相處上和下睦

  長子田慶先以「父親,我以您為榮」為主題,形容父親白手興家,憑着敏銳的目光、誠信靈活的經營手法累積財富,別人或以為他們必定勾心鬥角、爭吵不斷,事實卻是一家人相處融洽、上和下睦,這歸功於父親長期以身作則的家庭教育。

  田慶先憶述,父親當時常常訓示「兄姐要帶好弟妹,弟妹要尊重兄姐」,他作為長子,更要規行矩步、做個好榜樣。他提到家裏有很多不明文的家規,如食不言、寢不語、尊重長輩、不能直呼兄姐名字等,由於父親以身作則,讓長幼有序、兄友弟恭、慎終追遠、不忘根本等中國傳統觀念植根於他們內心。


  田家炳(右二)出席塑膠廠成立5周年酒會。

  他自幼與弟妹出國留學,但幾乎每星期都會接到家書。他說,父親時常用過底紙一式二份親筆書寫,每次都是4、5張紙,他在閱讀那些字字端莊、力透紙背的文字時,就像聆聽父親的叮嚀教誨。父親亦從沒要求他們在大學選讀什麼學系,一切按他們的興趣和志願,基於對家族的使命感,他在大學畢業後回港幫父親打理公司。

  長女田淑芳指父言傳身教

  田慶先其後信奉基督教,並在70年代受浸,他父親當時未有反對。在出席祭祖儀式時,他猶豫是否要「上香」,父親乾脆免除他的「上香」責任,隨着母親後來亦「決志」了,父親最終決定取消拜祭祖先的儀式,充分反映出田家炳公平對待不同信仰的胸襟。

  長女田淑芳以「我所認識的父親」為題,形容田家炳的待人接物及生活方式,對他們有很大影響,因為父親不只言教,還會以身作則。她指出,父親對所有兒女一視同仁,所以他們也總是相親相愛,這全賴於他時刻的循循善誘和細心教導。

  她說,父親一直遵循節儉的生活方式,縱使有了事業成功帶來的財富,也恪守這個原則。每次出差都會帶備肥皂,因為他覺得酒店的肥皂用一次便棄掉,十分浪費,而每一瓶礦泉水,他都會帶,直到喝完為止。父親的日常作息十分有規律,編排妥當,故也期望我們會如此。

  田淑芳形容父親是一位慷慨豁達、寬容大量的人,家裏便住滿了客人,凡有需要的他都願意伸出援手。她說,父親生平為別人所做的以及自己曾經經歷的事情多不勝數,她在幫忙整理父親舊文件和信件時,才發現他鮮為人知的事迹,其中很多是關於幫助別人時的來往書信,亦有父親貢獻給祖國的教育和建設、創立田家炳基金會的書信。

  田氏企業於1991年在虎門成立「東莞田氏化工廠有限公司」。圖為廠房外貌。

  三女田淑蓮憶述助人事迹

  三女田淑蓮亦在文中憶述父親樂於助人的事迹,包括將家具借予學姐作畢業晚會的表演、借錢給同學的哥哥到美國進修等。她笑言自己從小常常覺得家裏有點像酒店,如果睡房不夠用,哥哥弟弟們就會自動讓出房間、到客廳去睡,從來沒有埋怨。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