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潘錫堂
由於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刊登「國民黨放棄親中立場」,遭外界質疑國民黨兩岸政策的立場鬆動。為此,國民黨中央還特別澄清,強調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堅定反對「台獨」,並未改變或有所調整。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更於近日出席黨內會議時,首次提到《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最終目的是國家統一為原則」,罕見以引述《憲法》方式,對「統一」清楚表態,堪稱跟往昔模糊帶過截然不同,其所隱含的意涵,頗值關注。
馬英九憂讒畏譏遺禍
溯自吳敦義競選黨主席以來,始終未談統一,其兩岸政策路線也跟洪秀柱主張的「一中同表」,「和平協議」有所歧異。他很少提及他「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比講出「不統、不獨、不武」的馬英九還更保守與更消極。然而,對於遭到島內藍營及大陸某些質疑的聲音,吳敦義很無奈地回應,他完全延續馬英九時期的兩岸政策路線「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及「反對台獨」,為何還遭到無謂的質疑,他百思不得其解。
事實上,馬英九主政8年期間,由於想當「全民總統」,意圖爭取淺綠民眾的支持,及擔心一再遭綠營「抹紅」、「抹黑」為「傾中賣台」,甚至受制於來自美方的局限與「關注」,乃出現幾個弔詭的現象:一、不敢主張「終極統一」及「反獨」,只消極地倡議「不統」「不獨」;二、2008年520馬英九上台伊始,還倡議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恢復協商的基礎,准此將賡續展開由易入難的各種協商,更可營造和諧氛圍及累積互信,為將來的台灣國際參與及兩岸和平協議的協商,進行暖身與鋪路;然而,時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於2008年底提出的「對台六點講話」(即「胡六點」),為了回應馬英九同年520提及的台海和解休兵及兩岸和平發展,乃主張兩岸協商「先經、後政」、「由易入難」的順序,並倡議兩岸政治性談判除了可展開政治關係的協商,亦可針對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達成和平協議,盡速預作準備,堪稱勾勒出相當有善意且可行的兩岸可長可久的和平發展路線圖;惟馬英九卻在擔憂會遭綠營「戴紅帽」及在華府「下指導棋」不樂見兩岸政治談判很可能會邁入統一談判之顧忌下,導致主政8年期間兩岸協商「只經、不政」,甚至連兩岸有授權的政治對話都不敢展開了,堪稱錯失良機,殊為可惜;三、由於瞻前顧後及憂讒畏譏,馬英九主政期間既沒有恢復遭陳水扁「終止」的國統會與國統綱領之運作,也未針對被扁「去中國化」之文教予以全面「撥亂反正」,造成「獨害」遺禍至今。
講「九二共識」更合適
如今,吳敦義拋出「依憲法終極統一」的主張,讓人讚揚與驚艷。儘管吳敦義仍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國民黨的兩岸論述與政治定位,並且澄清「一中各表」依然堅持一個中國,只不過「一中」的涵義可由兩岸各自以口頭聲明來表述,等同跟中共堅持的「一中原則」有所交集;再者,吳這種說法相當強調國民黨也在追求兩岸重歸於最後的和平統一,意圖消除中共對吳的誤解,並爭取深藍對他的支持。
總之,蔡當局主政兩年來,經濟、兩岸、「外交」等施政乏善可陳,民眾深陷痛苦之中,蔡及民進黨的「包藏獨心」的論述已漸露出真面目,理解並認同「和平統一」的人已越來越多,今年以來馬英九多次強調相當清晰的兩岸論述,並指出「憲法的目標之一就是能促進國家的統一」,堪稱已為吳敦義的此次「統一」表態預作鋪墊。
吾人肯定吳敦義仍支持「一個中國」與「兩岸統一」的初心與用心,但仍誠摯建議吳敦義與國民黨以後盡量勿再表述「一中各表」,以免遭誤解,若只講「九二共識」,可能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