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普羅大眾來說,無人售貨機已不是新鮮事物,它們廣泛分布於機場、高鐵、車站、醫院、社區等人流較為密集的地方,為短暫停留的顧客提供飲料零食等標品。但人們可能不會想到,這種一般只出現於公眾場所的無人貨架,如今已悄然走進較為隱秘的辦公場所。
隨着技術的更新迭代,傳統無人售貨機也經過新一輪融入高新技術的改造,如今它們可通過人臉和物品識別,以及智能手機應用,來追踪人們的購買過程,并且被證明在辦公室布點行之有效。如果說送餐業務的出現和成熟,改變了人們足不出戶就可解決一日三餐的吃飯問題,那麼無人貨架出現在寫字樓等辦公場所,也能滿足埋頭工作的上班一族對食物的渴求。相比到辦公樓周圍的店舖購買東西,無人售貨機無疑算得上「近水樓台」。正是利用人們的懶和饞這兩種心理,無人貨架便有了生存空間。
前景仍被看好
在無人零售機起初與世見面的時候,運營方并非沒有把寫字樓辦公室作為布局的點,只是限於技術和出於成本等因素的考量,而紛紛選擇把這領域留作最后的戰場。如今,這最后的領地宣布可以進場了。於是,諸如每日優鮮便利購和猩便利等初創公司,都紛紛在這個領域攻城略地。從目前來看,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的高端寫字樓、大企業的辦公場所等,率先成為被爭搶的對象。
雖說隨着技術的成熟,鋪設無人貨架的成本已有所下降,但就整個鏈條而言,它复雜的運營程序并沒發生多少改變。除了不用工人來結帳,無人貨架仍需人工送貨、補貨、進行系統維護等,它的運營成本并不低,考驗的是整個供應鏈,包括采購、倉儲、物流和配送。誰在這些領域占有優勢,誰便能笑到最后。
無人零售在去年是風生水起的一年,不過在今年上半年的進展并不順利。但艾瑞諮詢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無人零售市場(含自助販賣機、開放貨架、無人便利店)交易規模保守估計將接近200億元,預計2020年將突破650億,三年年复合增長在50%左右。
當下,如果一種商業模式被認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那麼資本趨之若鶩的現象便會重演。當初的外賣行業、共享單車、叫車服務等便是如此,靠燒錢來打開和占有市場成為制勝法門。我們可以看到,最終脫穎而出的,無不是背后仰仗大財主的初創公司。輪到在辦公場所鋪設無人貨架,同樣也會遵循這樣的定律。目前,從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控股到沃爾瑪和紅杉資本,都已經在這個領域展開拳腳,以期從中分得一杯羹。因此,無人貨架走進辦公室,后期的慘烈廝殺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