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君
香港仔位於港島南區海濱,與對面的鴨脷洲島,形成一條窄窄的海灣,成為優良的避風塘,供漁船和各類小型船隻停泊。
這當中有數百戶漁民過著傳統水上人的生活,這些蜑家人世代生活在這裏。
他們以其濃郁的漁家風情,使得香港仔成為極具特色的旅遊景點。
香港及整個廣東沿海,瀕臨中國南海,面朝大海,漁民眾多,漁業發達。
記著上世紀70年代,有一部電影《海霞》,給我們孩童時代留下深刻的記憶。
影片主題曲這樣唱道:大海邊, 沙灘上, 風吹榕樹沙沙響, 漁家姑娘在海邊, 織呀嘛織魚網。
上世紀70年代,南海是內地文藝創作的寵兒,各種電影、小說、油畫、歌曲層出不窮。
我印象較深的是電影《南海長城》和《南海風雲》。那個時代的當紅影星唐國強、劉曉慶由此出道。
《海霞》也是那個時期的電影。一直以為《海霞》也是講南海的故事,直到工作後來到南海邊,才發現自己搞錯了。《海霞》講述的東海海島女民兵的故事。
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大海,對漁家風情的嚮往。香港仔就是這樣一處充滿漁家風情的地方。
香港仔原本稱為「石排灣」,生活在這裏的蜑家人,源自遠古百越族,自古就在廣東沿海一帶聚居,是本地最早的居民。
港島的香港仔、赤柱,以及九龍的油麻地等地還聚居不少蜑家人。
據記載,香港仔昔日是一個轉口港,古時香港地區生產的石磚,大多先運到香港仔海灣,再轉運到廣州,因此該海灣得名「石排灣」。
明朝時期,石排灣兼營香樹製品的轉運,從沙田及沙螺灣等地生產的香樹製品,經尖沙咀用小艇運到石排灣,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運至廣州。
香港仔的轉口運輸,隨着清朝初期的遷界禁海而式微。
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一批英軍登陸香港仔。英軍詢問此地名字,當地人回答「香港」,英人即以當地人發音「HONG KONG」作為該地名字,繼而成為全島的總稱。
其實當時「香港」,僅指香港仔和石排灣一帶。這也成為香港名字由來的一種說法。
來到香港仔,漫步海濱公園,海灣內停滿各式各樣的漁船。
香港仔以及對面的鴨脷洲,如今已成為香港的“休閒漁業”勝地。
何為休閒漁業?即指為漁業融入休閒娛樂、旅遊觀光、歷史文化、漁業科普、餐飲美食等諸多元素。
海濱公園沿岸,有海鮮漁檔、漁人碼頭、舢板觀光船、釣魚體驗船、艇仔粉船、街渡碼頭等。
走到公園盡頭,還有一座魚類批發市場。
海鮮漁檔晨光初露便開始營業,人稱“天光墟”。
漁人碼頭就是開在漁船上的文創商店,售賣各種關於漁家和漁業主題的特色小商品。
香港仔的艇仔粉很有特色,它源自過去住家艇在避風塘聚居時,穿梭在海灣內兜售食物的“粉艇”。
艇仔粉的精華是由精心熬製的鮮味魚湯,配以燒味、魚蛋等,美味可口。
周邊海灣中的海鮮舫過去輝煌時,曾有珍寶、太白、海角皇宮三舫,是香港水上豪華餐廳,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食府」之稱。
珍寶海鮮舫作為各種影視的取景地,承載大家的集體回憶,於2022年結業後駛離香港,在南海傾覆沉沒,甚為惋惜。
在香港仔海濱公園,還有許多街渡碼頭,有往來鴨脷洲、南丫島、蒲台及到各個海鮮坊的渡船,也有環島遊的舢板出租。
遊客及市民到此可以搭乘傳統樣式的小舢板,在避風塘內穿梭,近觀水上居民生活和漁港景象。
香港仔濃郁的漁家風情,已經實現了從漁業到旅遊觀光業的轉型,停泊在此的數以百計的漁船,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作者係媒體人、重度文史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