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下午,國家衛健委舉行「推廣三明醫改經驗」深圳專場新聞發布會。廣東省衛健委、廣州深圳及羅湖區政府、港大深圳醫院負責人介紹廣東、深圳學習推廣三明醫改經驗的工作情況和典型經驗。
港大深圳醫院黨委書記徐小平在會上就醫院改革探索、推進醫療服務跨境銜接、提升醫療服務國際化水平方面作經驗分享。該院率先探索救護車跨境通行、人員簽證與跨境執業等規則貫通,實施香港「長者醫療券」計劃和「病人先導計劃」,已累計服務港籍患者16.7萬人次。
深圳醫院評審標準國際化初見成效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主任劉利群在會上透露,2022年以來廣東省財政衛生健康支出每年2000億元左右,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10%左右。中央財政支持的廣州、惠州2個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範項目城市,推出一系列群眾可感可及的改革舉措,深圳羅湖城市醫療集團建設、佛山順德健康共同體建設等經驗也得到推廣。羅湖區長左金平介紹稱,2017-2023年,該區社康機構平均業務用房面積由844平方米增加至1081平方米,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的全科醫生從2.1名提高到7.2名,社康診療量佔集團總診療量的比例從39.9%上升到62.4%。
「『十四五』以來,深圳累計投入衛生健康財政經費1805.7億元,年均增長11.0%。」深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陳清介紹稱,2023年,深圳公立醫院財政補助收入佔比達到27.4%,全市公立醫院均無負債運營。在深化醫療服務改革試點方面,2023年,深圳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收入佔比提高到34.4%。陳清特別提到,深圳在推進醫院評審標準國際化方面進行了實質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並在香港成功運用到境外醫院的評審評價中。
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孟昊透露,廣州推進薪酬制度改革,市、區兩級公立醫院人員平均薪酬差距縮小至5%以內,並不斷提高薪酬固定收入部分的佔比。
港大深圳醫院介紹改革探索經驗
徐小平表示,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作為深港醫療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深化醫改的「試驗田」,將發揮體制機制創新優勢,持續探索具有深港融合特色、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路徑。
在改革具體做法上,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從公平公益辦醫、醫務人員薪酬改革、增強醫患互信等方面入手。該院建立多元化籌資機制,政府落實六項投入政策,接受港深兩地社會慈善捐贈;設立「病人緊急援助基金」,多渠道籌資,用於資助醫院困難病人;設置全科門診,推行「先全科、後專科」的院內分級診療制度;實行打包收費,建立自我控費機制,住院基礎診療服務實行定額收費,包含診查費、護理費、注射費、吸氧費、換藥費、霧化費等六大類共75個診療項目。
該院建立「固定為主、績效為輔」的分配制度,保證員工固定薪酬佔比約70%,同一職系和薪級員工在不同科室的固定薪酬相同,保障兒科、全科、產科等相對弱勢專業醫務人員的收入待遇。在績效考核方面,以員工工作表現、成本控制、服務質量與安全、患者滿意度為主,與科室創收、藥耗收入脫鈎,激勵員工履職盡責,促進臨床服務數量和質量並重。
徐小平透露,2023年,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醫療服務性收入佔比超過37%,門診抗菌藥物使用比例為4.5%,藥佔比下降至19.0%,不同科室之間同崗同級人員的績效工資差距普遍控制在1.8倍以內。
「港澳藥械通」推廣至9地市 試點救護車跨境通行
作為內地首家香港醫療服務費用異地結算單位,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實施香港「長者醫療券」計劃和「病人先導計劃」,已累計服務港籍患者16.7萬人次。在藥械方面,作為全國首家「港澳藥械通」試點醫療機構,截至目前,醫院已獲批使用27種進口藥品、17種進口醫療器械,累計使用超5000人次。試點經驗已推廣至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個地市45家指定醫療機構。
粵港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於近日正式運行。掛有粵港兩地牌照的救護車,可將符合轉運條件的病人,由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點對點」通關轉運至香港指定的公立醫院,無需在口岸換車、換人,打破轉運地域界限,為救治生命贏得時間。救護車上有隨車的內地醫護人員,可在香港進行有限度註冊,獲取在香港境內的行醫資質。
在人才互聯互通方面,該院建立香港醫師與內地高級職稱評審接軌的認定機制,37名港籍名醫獲評正高職稱,實現在崗位聘用、科研立項、學科建設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此外,該院還成立深港醫學專科培訓中心,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體系,在臨床腫瘤等7個專科開展試點,遴選9家醫院37個專培基地,共121名學員入培。(記者 林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