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壓軸節目,舞劇《詠春》自今年1月首次在香港亮相後再登香港,今日(22日)至周日(24日)一連3天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今次為特別版加入香港本地藝人和音樂人的元素。今日中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安排了學生專場,劇中男女主角特意向數百名中學生作示範表演,又教他們打詠春拳和八卦掌,學生們亦踴躍地與劇中演員交流對話,師生們都認為今次活動出非常有意義。
飾演葉問的常宏基以及八卦掌掌門的王沅琳先後向學生示範《詠春》劇中的一些著名場口選段。之後,部分學生走上舞台,接受2名主角手把手地教功夫。在交流環節,有學生問如何可以做到一班人的動作完全齊整。常宏基說:「參加舞劇之前,所有演員都要接受詠春、八卦掌、太極等武術訓練一年,加上每天嚴格排練,編導在每個動作細節上不斷的千鎚百煉,才有今天的成果。」
元朗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副校長洪靜安。
元朗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副校長洪靜安今日帶着54名學生前來參加活動,她說:「我校有中國舞、武術以及表演藝術等興趣組,今次主要是帶這些學校來,《詠春》在中外巡演已超過200場,今次於藝術節重臨香江,並帶來注入香港元素的特別版,一票難求,今次有如此難得機會,當然要帶學生來觀賞這種國際級水平表演。」
英才中學二學生許詩睛是中國舞組成員,她表示,《詠春》電影就看很多,但舞劇結合武術、舞蹈和戲劇,充滿中國文化元素,隨着他們多次到外國演出,把中國文化和藝術宣揚到外國,加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元朗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二年級學生許詩睛。
漢華中學音樂科黃老師今日帶了42名學生前來觀看,她說:「《詠春》舞劇之前一直想看但也買不到票,今次是一個課堂延伸學習,學生們今日學習到的不止是表演藝術更加是中國文化。」
漢華中學三年級學生鍾栢森本身有習武,他說:「之前從電影上看到詠春拳打洋人為國爭光,今次從舞劇上看到深圳演員和香港演員的合作,看到武術和舞蹈的結合,另有一番體會。」
漢華中三學生鍾栢森。記者 李銘欣攝
今次特別版的製作加入香港幕後團隊及藝術家,為節目注入新元素。包括由本地著名歌手林子祥製作、 作曲及主唱、陳少琪填詞的主題曲《詠春》;香港土生土長的指揮馮嘉興率領本地樂團 The Symphonic Pops 進行現場伴奏,以及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畢業生黃丹洋亦參演其中。
馮嘉興透露,在籌備過程中,最大挑戰是如何將已錄製完成的演出版本轉化為現場樂隊版本。「當中涉及許多技術和執行上的問題。我們香港音樂團隊與作曲家以及內地的音樂團隊經過多次會議和交流,制定了解決方案和執行計劃,充分體現團隊合作精神。」另外,他亦有參與主題曲的製作,最難忘的當然是有幸參與錄音,與林子祥交流和合作。
黃丹洋說,在訓練過程中,開始時是以舞蹈的方式來學習武術動作,但隨着深入的訓練,她意識到武術與舞蹈之間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顯著的不同。她指,武術訓練對她的力量是一大挑戰,尤其是在短時間內需要掌握武術的氣質與爆發力,這也是所謂的「寸勁」。
常宏基表示,今次特別演出最大的難度是,音樂變成現場演奏,在掌握節奏和配合動作上更大難度,幸好經過多次的排練終於剋服困難,令表演更加分;透過今次合作,他在香港藝人身上學習到舞台上的情緒表達方式。
王沅琳指,今次交流感受到香港小朋友的親切,舞者本身就有傳播文化的使命,我作為深圳青年,希望香港年輕人能感受到深圳青年的魅力。(記者:李銘欣 攝影:馮瀚文)
頂圖:漢華中學音樂科黃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