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楊華勇
中央政府贈送香港特區的兩隻大熊貓9月26日抵港。兩隻大熊貓均為5歲大,現時的名稱分別為「安安」及「可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將於下月為牠們舉辦全港徵名活動及大型繪畫比賽,最快12月中與公眾見面。特首李家超指出,兩隻大熊貓來港令全城期待,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正聯同海洋公園、香港旅發局及社會各界,積極開展遍布全港的宣傳及推廣活動。
連同生活在海洋公園的大熊貓「盈盈」誕下一對龍鳳胎,意味着香港即將擁有6隻大熊貓,他鼓勵社會各界把握香港即將同時擁有6隻大熊貓的機會,推出相關宣傳活動、商品、文創產品及旅遊產品等,開創商機,推動消費。政府及各界可以好好把大熊貓家族打造成香港的城市名片,所帶來的正面效益不僅僅是直接經濟利益。要作長遠規劃,把「熊貓經濟」化作產業鏈打造,以此作為契機推出旅遊的「組合拳」,乘勢而上打造大熊貓經濟圈。
熊貓已是文化符號
大熊貓已經從單純的物種昇華成一種文化符號,可視為軟實力的一種。中國持續發展「大熊貓文化品牌」的建立,也持續將大熊貓轉型成中國外交上的工具;透過這項外交行為,不僅促進全世界認識物種、也透過可愛且無害的大熊貓形象,讓中國的國際能見度以及國家形象都提升,潛移默化使大熊貓成為柔性國力行使下的外交利器。
現在大熊貓無論對於中國還是對租借熊貓的國家來說,都有很大的經濟效果。中國在1982年,結束了對外贈送大熊貓的模式,將「贈送」改為「租借」。據2021年中國外交部公布的數字,目前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之中,已有18個國家的22個動物園成功向中國租借了大熊貓。據研究測算,綜合考慮大熊貓保護區的生態服務收益和大熊貓帶來的旅遊文化價值,「熊貓經濟」在全球範圍內年收益可達69億美元,為大熊貓保育成本的27倍。
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大熊貓在全球已成為網絡的「頂流明星」。2010年誕生的熊本熊(Kumamon),曾獲選2011年日本吉祥物選舉的總冠軍,不但名震日本,更風靡全球,堪稱史上最成功IP之一。它被設定「公務員」,職銜為「熊本縣營業部長兼幸福部長」,職責類似「觀光大使」,擁有專屬設計的汽車和各類產品。根據日本官方公布,2023年熊本熊周邊產品銷售額高達1664億日圓(約89億港元),超越2020年的1601億日圓(約85億港元),再次刷新紀錄。
不單在日本,歐美的若干動物園也曾因為大熊貓的到來門票收入翻倍,並產生很大的經濟上的波及效果。美國的「功夫熊貓」系列動畫電影,其票房已在全球瘋狂吸金逾150億港元;在澳洲,根據2010年時的資料,兩隻大熊貓當年為南澳經濟貢獻了5750萬澳元,每年有50萬名遊客慕名而來,參觀「網網」和「福妮」。
各地熊貓經濟效益大
內地「熊貓經濟」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發展,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為例,紀念品商店、熊貓主題餐廳、熊貓劇院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利用大熊貓不斷推出體驗產品和文化活動,帶動旅遊業發展。成都貴為「熊貓之都」,就選擇透過「國寶」 吸引旅客到訪,帶動經濟。成都正圍繞基地、北湖生態公園,打造涵蓋文創演藝博覽小鎮、主題酒店等在內的旅遊度假區,構建熊貓IP全產業鏈體系。在今年的五一假期,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吸引了超過26萬遊客。在那段時間,成都共接待遊客近20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約150億元人民幣。
大熊貓貴為國寶,是國家的外交大使,而香港作為「世界之窗」,大力發展熊貓產業,不僅可提升香港旅遊吸引力,其「國際親善」形象亦有助對外說好國家與香港特區故事。香港可以利用「熊貓經濟」,把熊貓文化和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樞紐地位傳播開去。
發展「熊貓經濟」是提升香港旅遊吸引力的有效途徑,亦是促進文化交流、增強城市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舉措。熊貓經濟有很多招數可以做,香港能把文創與旅遊結合打造「港風」熊貓,讓當地文化與香港熊貓一同「走出園區、走出國際」。例如與業界合作推出熊貓聯名產品展區,並與文創咖啡室、餐廳等打造主題限定餐品,加上香港亦有熊貓主題的住宿,可以全方位打造一站式熊貓主題旅遊體驗,讓訪港旅客把其商品和體驗帶回家鄉,為香港擦亮「旅遊最佳勝地」的招牌。
頂圖:「安安」及「可可」被運上國泰航空的貨機。政府新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