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書評 | 客家文化研究開新境 ——《鶴湖文史輯刊》第二輯讀後感言

書評 | 客家文化研究開新境 ——《鶴湖文史輯刊》第二輯讀後感言

責任編輯:徐樂釗 2024-07-04 23:15:50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微信圖片_20240704231233.jpg

由深圳市龍崗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南方科技大學社會科學中心承編的《鶴湖文史輯刊》,是「客家學」研究的後起之秀。自2022年底第一輯面世之後,《鶴湖文史輯刊》又於今年5月推出第二輯,引起海內外客家學界廣泛關注。捧讀這本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裝幀精美的輯刊,深感眼前一亮,其以全新的文化視角,展現出「本土性、應用性、時代性」的特徵,為客家文化研究開一新境,可謂佳作紛呈,氣象萬千。

本土性:放眼全球「大客家」

深圳毗鄰港澳,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改革開放前,深圳原住民以客家人居多。近年來,深圳客家研究引起廣泛關注,本輯由賀翊昕、劉徽、劉曉春撰寫的《深圳市龍華區大浪客家人生儀禮調查報告》,立足本土,以紮實的田野調查、真實的民俗書寫,展示了改革開放前沿深圳地區客家人生儀禮的風情畫卷,具有重要價值。

深圳客家研究的「本土性」並不局限於深圳地區,而是放眼全球背景下的「大客家」,關注並研究這一族群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變遷。鍾福民的《論贛南客家傳統村落水口區域的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一文,以贛南一個傳統村落的核心生態區域——水口區域的客家文化空間為基點,探討鄉村振興中的生態保護與民俗文化傳承。劉濤的《南宋福建汀州寧化文教中興考》一文,爬梳南宋理學家朱熹與福建汀州寧化縣的歷史淵源,揭示客家祖地寧化文教在南宋得以中興的歷史真相。胡方的《明朝南嶺山區社會治理與客家文化的發展》一文,着眼贛閩粵交界客家聚居的南嶺山區,探討明朝時期這一地區地域文化的建構和文化認同的形成。黃文德的《深圳客家與興梅客家建築比較研究》一文,將深圳葵涌潘氏的客家傳統建築與其遷出地——梅縣南口潘氏的客家傳統建築進行比較研究,頗有創穫。

微信圖片_20240704231706.jpg

圖1 鶴湖新居內部(局部)

來源:深圳市龍崗區客家民俗博物館

應用性:傳承活化貴實踐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示範區,深圳在客家文化傳承活化方面勇於實踐,如大芬油畫村、觀瀾版畫基地、甘坑客家小鎮等典型個案已為世人矚目。本輯中,由王穎、李練英撰寫的《歷史文化資源引領城區高質量發展》一文,從深圳龍崗一個典型的客家聚落入手,通過翔實的調查研究,對該片區的歷史文化資源的現狀、保護、修繕與創意改造、環境升級等進行分類梳理與頂層設計,將客家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活化利用融入到城市更新項目之中,不僅帶動了城區規劃建設和城市品質提升,也大大提升了對傳統客家文化進行活化利用的效率。

在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對客家文化進行「應用性」研究,是《鶴湖文史輯刊》的又一主要特色。秦晴的《河源客家文化旅遊品牌打造的若干思考》一文,對鄰近珠三角、港澳,連接山區和沿海的河源市,在文化旅遊發展戰略中,就如何整合資源打造具有「土味」「文味」「潮味」的客家文化體驗之旅,提出了不少頗有見地的對策建議。任歡的《贛南客家文化產業現狀與發展策略探討》一文,對客家人口最多、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的贛南地區,在發展客家文化產業過程中的存在問題與發展路向進行了探討,頗具「應用性」研究特質,而曾瑜媛的《論非遺包容性價值與可持續發展路徑》一文,以深圳橫崗客家茶果這一「非遺」項目製作技藝為例,以小見大,引導人們有意識地參與「非遺」保護與活化利用的實踐。

微信圖片_20240704231710.jpg

圖2 正在參觀鶴湖新居的遊客

來源:深圳市龍崗區客家民俗博物館

時代性:濱海客家開新篇

長期以來,由於客家人「逢山必住客、無客不住山」的特點,「山地客家」成為客家學研究主流。近年來,關於「濱海客家」的命題在深圳興起,日益引起學界的關注與思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鶴湖文史輯刊》第一輯在開篇就推出了楊宏海、呂莉的《濱海客家與客僑文化》,率先給出「濱海客家」定義,既從大山來到濱海的客家人,「將原鄉客家文化與海洋文化融為一體,既保留山地客家的耕讀傳統和勤勞堅韌的精神,又吸納海洋文化的開放、重商、包容、進取的元素,從而形成與山地客家文化有所不同的新質文化」。同時又指出:客家人播遷四海、落地生根形成的客僑文化,亦可列入濱海客家文化的組成部分。過去,研究客僑文化大都集中在「華僑之鄉」梅州,此文首次挖掘整理了歷史上惠(陽)、東(莞)、寶(安)的新鮮史料,豐富了客僑文化的內涵。

本輯中還收入了拙文《關注客家文化與都市民俗研究》,回顧民俗學泰斗鍾敬文先生與客家研究的不解之緣。鍾老除了熱情扶持《客家民俗》的創刊、熱心關注客家山歌收集整理之外,還指出「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必然會出現都市新民俗文化,對這種現代民俗也要抓緊搜集和研究……搜集、研究和發揚地方民俗文化,是我們國民的莊嚴任務,也是社會主義新文化創造的需要」。正是在鍾敬文先生的精神感召下,由筆者領銜並與工作室團隊三位專家開展深圳客家研究,於近期出版了《濱海客家》一書,為客家學研究提供新的學術增長點。這是在新時代開展客家研究的新篇章。

周建新的《客家研究的學術性與學科化》一文,是回顧過去與立足當下的一篇宏文,作者分析了客家文化從新興專學到國際顯學、從我國現行學科目錄體系中「無位」到學科建設中的「C位」,但同時也從偏門熱門到冷門絕學的變化過程。儘管客家研究存在諸多危機與挑戰,作者仍然認為是「未來可期」。從《鶴湖文史輯刊》刊發的內容看,只要勇於探索客家研究的學術增長點,積極尋找客家文化活化的實踐路徑,確實是「未來可期」。毫無疑問,這正是客家文化研究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時代性」特徵。

微信圖片_20240704231714.jpg

圖3 鶴湖新居全景俯瞰圖

來源:深圳市崗區客家民俗博物館

隨着科技的進步與時代的變遷,新媒體的傳播與發展方興未艾。以客家文化為影像主題的作品逐漸湧現。移動短視頻由於短小、生動和直觀的特性,成為新媒體信息的重要途徑。周華清、李小霞的《短視頻環境中客家影像傳播特徵與策略》,以當下短視頻平台中的影像文本為研究對象,探析客家文化在短視頻傳播環境中呈現出的變化和特徵,為客家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中的影像傳播提出策略,亦是促進客家文化傳播在新媒體時代「與時俱進」的舉措。

值得一提的是,《鶴湖文史輯刊》對海外客家研究也給予了關注。如第一輯滿尋為日本學者飯島典子、河合洋尚、小林宏至所著《客家:歷史、文化、表象》一書所作的書評,指出此書挑戰了社會中既有的各類有關客家的刻板印象,向讀者們展現了客家族群豐富的多樣性。第二輯溫小興為日本學者飯島典子的著作《近代客家社會的形成:在「他稱」與「自稱」之間》所寫的書評,指出該書不僅對西方傳教士筆下的客家進行了系統梳理,還專門論述了客家人的自我認同意識如何在中西方各種力量的影響下逐漸形成,包括離不開南洋等海外「客家」觀念的反哺。這一學術研究視角非常獨特,對全面深入了解客家從「他稱」到「自稱」的形成過程具有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深圳作為一個擁有豐富客家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化城市,肩負改革開放「先行示範區」和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建設的使命,在客家文化研究方面呈現「本土性」「應用性」「時代性」的鮮明特徵,對客家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進行了可貴探索,《鶴湖文史輯刊》的創辦與發行,讓我們看到了客家文化研究可喜的發展前景。

文:楊宏海

責任編輯:徐樂釗 書評 | 客家文化研究開新境 ——《鶴湖文史輯刊》第二輯讀後感言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