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山西大同:塞上風華越千年

山西大同:塞上風華越千年

責任編輯:嚴燕紅 2024-06-17 20:42:38 來源:香港商報網

    從北京往西逾300公里,有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大同市。這裏地處晉冀蒙三省區交界,歷史上,曾是北方游牧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相互交匯融合的重要地帶,也曾是北魏帝都、遼金陪都,屬於中國九大古都之一。

    塞上風華,一眼千年。近年來,大同市依托獨特的邊塞歷史文化底蘊和壯美的自然風光,以打造國際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為目標,全力塑造「中國古都 天下大同」城市品牌。尤其是2024年年初,大同市被山西省確立為打造國際旅遊門戶城市,全市文旅業更是迎來快速發展的新風口和黃金期,並迸發出蓬勃的發展活力。

    莊嚴的石窟

    斑斕絢麗的雲彩下,高大挺拔的石佛熠熠生輝,更顯瑰麗與恢宏。日前,在第二屆香港國際文化創意博覽會上,山西大同以最新的沉浸式3D顯示方式宣介該市美景,其中,雲岡石窟的莊嚴與宏偉給香港市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2.jpg

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始建於逾1500年的北魏時期,是中外文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藝術與石刻藝術相融合的一座重要的文化藝術寶庫,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造像逾59000尊,屬於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這裏的石佛造像形態各異,最小的僅高2厘米,最大的高達17米。石窟內,既能欣賞到漢民族風格的華麗與大氣,又能品味到少數民族風格的雄渾與柔美,堪稱人類文明的精華與瑰寶。」雲岡石窟景區一名工作人員表示。

    雲岡石窟被譽為一部鐫刻在石頭上的史書,為了讓這部史書綻放出更大的光彩,從而讓更多人近距離感受和「觸摸」中華燦爛文化,近年來,大同市在加強雲岡石窟保護與研究的同時,大力依托數碼化技術及3D打印技術,推動石窟「活」起來、「走」出去。

    2018年,雲岡石窟在美國紐約石溪大學參加「數字視野下的佛教文化與藝術展覽」,第18窟單人VR展示系統參展,這是「數字雲岡」成果第一次在海外展出。

    2019年11月,雲岡石窟第12窟3D打印項目在深圳完成上色總裝,標誌着世界第一例可移動3D打印複製洞窟打印成功,之後從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始,開啟了雲岡石窟真正「行走」世界的步伐。

    歲月無語,惟石恆久。「目前,大同市正在深入挖掘雲岡石窟蘊含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積極想辦法承辦國際性文化論壇,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雲岡學研究高地。」大同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說。

    雄偉的古城

    「站在大同古城高大雄偉的城牆上,眼前似乎會浮現出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當年的金戈鐵馬和吹角連營,也似乎能感受到北魏王朝曾經的盛大與輝煌……」武曉感慨道。

3.jpg

高大雄偉的大同古城牆

    武曉是一名來自天津的遊客,也是一名歷史文化愛好者,尤其對邊塞歷史文化情有獨鍾。6月上旬,趁着天氣不冷不熱的時候,他和朋友駕車前來大同旅遊,親身體驗了這裏的璀璨文化和壯美風光。

    大同,古稱平城、雲州、雲中,遼代改稱大同,因地處內外長城之間,是蒙古高原進入中原地區的咽喉要道,自古素有「北方鎖鑰」之稱。戰國時,趙武靈王曾在此推行「胡服騎射」。漢初,劉邦曾率軍在此抗擊匈奴。公元398年,北魏王朝遷都於此,以其為都近百年,是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中心。

    據相關史料記載,大同城興建於距今逾2200年的秦漢時期,後世雖多有改擴建,但基本上都是在原址上進行的。2008年,大同市全面實施了古城修復保護工程,一座美輪美奐、宏偉壯觀的古城池出現在世人面前,並重新煥發出當年的雄姿與風采。

    漫步古城,各種古色古香的建築及院落鱗次櫛比,令人目不暇接。這其中,始建於遼代的華嚴寺、明英宗親自賜名的善化寺以及明代王府和九龍壁,等等,都是遊客最為鍾愛的網紅打卡地。

    「大同九龍壁,其實就是明代王府門前的照壁,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建造年代最為久遠的一座九龍壁,比北京北海公園的九龍壁和故宮九龍壁還要早三四百年,屬於中國九龍壁之首。」一位大同市民自豪地說道。

    千年古城,風華再現。如今的大同市,正在全力豐富古城的文旅業態,積極引入沉浸式演藝、數字場景再現等高科技手段,傾力提升古城的文旅活力,從而吸引更多遊客前來大同,走進古城。

    滄桑的古建

    「修建於公元前6世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以其精妙的建築格局和立體造園方法聞名於世,遠遠看去,花園仿佛懸於半空之中,堪稱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與之遙遙相對的東方大地,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境內,懸立着一座名副其實的空中建築——懸空寺。」

4.jpg

與古巴比倫空中花園相媲美的渾源縣懸空寺

    這是美國《時代周刊》介紹懸空寺時的一段話,並將其描述為「最可望不可及的神仙廟宇」,屬於國際知名建築、全球矚目的中式建築。

    懸空寺位於渾源縣城南約3公里、一處四面環山宛若世外桃源般的峽谷半山腰,距地面數十米之高。寺廟始建於北魏晚期,迄今已有逾1500年歷史,是世界現存建在懸崖絕壁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群。

    「寺廟的下方,立有很多木柱,仿佛整個廟宇都是靠這些木柱支撐。其實,這些木柱並不承重,只是起到安慰的作用。」懸空寺景區工作人員王曉鉞說。

    雙手合十,兩眸半睜,皓齒微露,微微一笑……華嚴寺合掌露齒菩薩前,導遊正在向遊客介紹這尊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彩塑菩薩的神韻和美感。

    華嚴寺始建於遼代,是遼國皇室宗廟,地位顯赫。寺廟依照契丹人以東為尊之信仰,坐西朝東,打破一般漢地佛寺坐北朝南的傳統形制。寺內大雄寶殿上精美的琉璃鴟吻,高4.5米,為全國最大。華嚴寶塔下的千佛地宮,用100噸純銅打造,時為中國最大的銅造地宮。

    1933年秋,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與林徽因夫婦前來大同考察古建,抵達大同後,其第一站便是華嚴寺。「殿面闊九間,巍然壓台上,余輩遽窺全豹,不期同聲驚訝,嘆為巨構。」面對華嚴寺大雄寶殿的宏大與壯闊,梁思成大為震撼,忍不住連連讚嘆。

    「山西的古建有很多,尤其是宋遼金以前的木構建築,佔全國75%以上,遙居中國之首,但大同的古建,卻別有一番風味,很多古建築,都帶有濃濃的北方游牧民族風格,值得人們細細品味與鑑賞。」一位山西古建業內人士表示。

    精美的壁畫

    北嶽恆山腳下,渾源縣永安寺,全國唯一的「傳法正宗之殿」內,幾名年輕人正在靜靜地欣賞着牆上的壁畫。其中,一位菩薩的畫像引起了大家的興致。只見其身着盛裝,腳下臥虎,雙手合十,另兩隻手置於面龐,將麵皮撕開,露出一張白淨的臉,且面帶兇相。

5.jpg

色彩瑰麗的渾源縣永安寺壁畫

    「這是菩薩露出了真容,藏傳佛教中,菩薩是遇善勸善、遇惡制惡。」永安寺管理處一名工作人員介紹。

    永安寺,始建於金,重建於元,是一座較為完整且全國罕見的元代建築群。寺內壁畫,場面宏闊、色彩瑰麗,繪有近900個水陸人物,堪稱鴻篇巨製。畫面的材料,採用原始礦物,重彩瀝粉貼金,使得整個畫面充滿了強烈的立體感,屬於元代壁畫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並曾作為山西壁畫代表多次參加國內外巡展。

    「去陽高吧,那裏有個雲林寺,壁畫也特別精美。」在大同,只要提到壁畫,總會有人推薦陽高縣雲林寺。

    雲林寺,俗稱西寺、西大寺。據雍正七年《陽高縣誌》記載,雲林寺由皇帝下詔修建,系明代建築,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佛像面目豐滿、肅穆莊嚴,尤其是羅漢造像,身形高大、偉岸挺拔。三面牆上的壁畫,重彩平塗,立粉貼金,金碧輝煌,栩栩如生。

    「雲林寺的壁畫,共計有123組人物。整個畫面構圖嚴謹、筆力遒勁、婉轉自如,有宋元壁畫之遺風,是大同佛寺壁畫之精品,也是明代壁畫的典範之作。」陽高縣文化和旅遊局一名工作人員介紹。

    大同是壁畫大市,壁畫的數量之多及精美程度,遠遠超過一般地方。因此,大同也被稱為「中國壁畫之都」。早在2012年9月,大同市就舉辦過國際壁畫大展,並邀請俄韓等國的多位藝術家前來參展,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壁畫展會。

    2024年4月7日,大同市出台《大同市建設國際知名文化旅遊城市實施方案》,其中的「加強重點文物保護」一條,特別強調要加大華嚴寺、善化寺、大同關帝廟大殿、渾源永安寺等寺廟彩塑壁畫的搶救和保護力度。

    深邃的古堡

    長城,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代表着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樑。但有人說,長城沿線的古堡,其實是中華民族的另一個奇蹟,這裏有着民族融合最美好的見證。

    陽高縣長城一號旅遊公路,幾位騎行者正在奮力前行,忽然,一位騎行者喊道:「看,前面就是守口堡了,這兒的長城可是有着小八達嶺之稱喲!」

6.jpg

有着「小八達嶺」之稱的陽高縣守口堡長城

    綿延的群山,在這裏出現一個豁口,兩旁的山上,長城蜿蜒盤旋,豁口處,建有一古堡,這就是守口堡名稱的由來。守口堡建於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曾是一座重要的軍事要塞。明隆慶年間,蒙古俺答汗部多次由此進犯,「隆慶議和」後,這裏則成為長城內外最大的「茶馬交易」市場之一,蒙漢民眾在這裏互市互利,其樂融融。

    守口堡村黨支部書記姚月林介紹,守口堡村的居民,許多都是當年守堡軍士的後裔。風雨滄桑數百年,守口堡的堡城雖然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這裏的長城美景卻雄風猶在。尤其是每年杏花盛開的季節,村里都會舉辦杏花節,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如今的守口堡,已成為大同長城沿線一張亮麗的名片。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前些日子,新榮區在得勝堡舉行得勝長城文化月活動,情景劇《木蘭歸來》引得民眾如醉如癡、連連喝采。

    得勝堡是明代「九邊重鎮」大同的北門戶,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為當時最大的堡城,也是著名的「隆慶議和」事件的的發生地。

    「長城沿線雖然古堡眾多,但得勝堡絕對排名第一。」當地一位村民表示。

    據悉,得勝堡並非一個獨立的軍事要塞,而是由得勝堡、鎮羌堡、四城堡3個城堡和其北面的長城與得勝口組成的嚴密防禦體系。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明王朝在此舉行隆重的敕封儀式,封蒙古首領俺答汗為順義王,從此雙方化干戈為玉帛,走向世代友好。

    雄關漫道,古堡深邃。鼓角已經息聲,鋒鏑早已遠去。明末大同鎮共有軍堡52座,現位於大同市境內31座。如今,這些堪稱世界級的軍事建築遺址已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並依然顯露着當年的浩氣與崢嶸。(林宇 牛黎 楊亮)

    頂圖:大同渾源縣永安寺內全國唯一的「傳法正宗之殿」

責任編輯:嚴燕紅 山西大同:塞上風華越千年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