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中國駁斥「產能過剩論」: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持續 全球需求市場廣闊

中國駁斥「產能過剩論」: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持續 全球需求市場廣闊

責任編輯:林鏗泓 2024-06-12 21:08:22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國新辦12日舉行新能源產業發展及政策吹風會。工信部和商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把中國新能源產品出口多等同於「產能過剩」有悖常理和常識,與客觀事實嚴重不符。從全球市場供需關係看,未來需求空間很大,中國新能源產能不僅沒有過剩,反而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負責人王世江介紹,2023年中國的光伏、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產品產銷量全球佔比分別超過了80%、75%和60%,分別有7家、6家和4家中國企業的產銷量排名居全球前10位,相關產業技術實現了全球的引領,質優價廉的新能源產品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和認可。總體上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激發了中國科技創新的巨大活力和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的巨大動力,同時也加大了全球新能源的產品供給,不僅為全球企業和消費者提供了綠色優質的生產生活體驗,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綠色轉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82495a19d9b87b9be1c954f0e1fd929.jpg

出口多意味着「產能過剩」的觀點完全站不住腳

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卻被相關國家指責是依靠補貼出口國內的過剩產能。商務部政策研究室負責人丁維順強調,出口多意味着「產能過剩」的觀點完全站不住腳。美歐日等發達國家長期向世界大量出口一些產品,美國生產的晶片約80%用於出口,德國、日本生產的汽車分別有近80%、約50%用於出口,波音、空客生產的大量客機也是用於出口。而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佔總產量的比例僅約12.7%。他認為,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展,是各國基於不同產業的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合作;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現實背景下,供需問題要從全局來看,不能只看一國,當今世界的經濟你中有我中有你,生產和消費都是全球性的,因此要在全球視野下來進行供需的匹配和調節。

丁維順表示,中國產業補貼政策合規,嚴格遵守世貿組織規則,適用於各類市場主體,所有企業均可平等享受;不存在世貿組織所規定的禁止性補貼,並已及時全面向世貿組織通報。反觀美歐,近年來補貼力度顯著加大,且帶有大量排他性、歧視性做法。比如,美國《通脹削減法》的電動汽車補貼政策,歧視性對待中國企業,將中企生產的電動汽車、電池和關鍵礦物排除在享受補貼範圍之外,對中國相關產品進入美國市場設置重重障礙,是典型的保護主義做法,違反了世貿組織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等規則。

6ec2713a0bc7733b9d8303d2532f33e.jpg

歐委會也批准了大量補貼計劃,與此同時,歐盟或將於本周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臨時關稅。丁維順再次重申,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也會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中方始終認為在良性競爭中擴大合作、實現共贏才是正確相處之道。中國願與世界各國深化新能源產供鏈合作,共同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

光伏鋰電池企業基本「滿產滿銷」狀態

「產能利用率是衡量一個產業發展正常與否的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市場競爭力才是關鍵」,王世江以鋰電池為例介紹,去年中國鋰電池企業產能利用率基本上處於「滿產滿銷」的狀態,而且中國鋰電池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形成了核心競爭實力。當前鋰電池技術還在繼續迭代升級中,高性能產品供給仍然不足,中國鋰電池產業還將加快創新步伐。從市場規律來看,技術的供大於求是真正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中國鋰電池的企業多年來通過優勝劣汰形成了目前的產業格局,未來中國也將向技術市場化方向加快,來實現鋰電池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王世江表示,從全球市場看,根據有關機構預測,2025年全球鋰電池的需求可能將超過1800個G瓦時,其中國市場就將超過1200G瓦時。光伏方面,去年12月份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130個國家提出一個倡議,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裝機量要增三倍,「總體上來講市場需求還是會很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相信有先進技術的產品或者是有競爭力的產品,它的產能利率還會保持在一個比較高的一個水平」。

未來新能源產業仍有很廣闊需求市場空間

「中國新能源產品契合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趨勢,更好地滿足了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所以我們認為它還有很廣闊的需求市場空間。」王世江介紹,據國際能源署研究,為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需要達到約4500萬輛,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將達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貨量的4倍多,均遠超目前全球供給能力。同時,新能源領域技術和產品更新不斷加快,還要不斷的創造新的需求。

王世江表示,展望未來,在全球加快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的背景下,大力發展綠色生物能源,已經逐漸成為全球世界各國的一個共識,特別是發展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產業,已成為全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改善完成生態環境的共同選擇。「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前景是持續且廣闊的,我們願意與新能源行業企業共同努力,積極推動產業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發展,推動應用模式的持續創新和市場的推廣,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記者張麗娟)


責任編輯:林鏗泓 中國駁斥「產能過剩論」: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持續 全球需求市場廣闊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