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大灣區人為何對「扒龍船」這麼上頭?

大灣區人為何對「扒龍船」這麼上頭?

責任編輯:呂馨 2024-06-12 09:47:04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清明節前就早早下水訓練,端午節過後還在鑼鼓喧天——比大灣區的龍舟還長的,是大灣區的龍舟季。

在嶺南地區,划龍舟更普遍的稱呼是「扒龍船」。一個「扒」字,盡顯生猛,更點出了在廣東賽龍舟客觀條件的不易。

雲山珠水,河網密布,狹窄的河道反而磨鍊出嶺南人敢為人先的氣度。

挑燈夜訓,槳聲燈影,浪高水急中劃出了獨屬於灣區人的「龍舟江湖」。

自然在塑造嶺南地區地貌肌理的同時,也塑造了大灣區人的個性,讓這裏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賽龍舟「打開模式」:漂移龍舟、海上賽龍、逆水龍船......這當中,既有順應形勢也有突破創新,嶺南人總能在適應環境和改造自己當中取得巧妙的平衡:既強調賽龍奪錦、敢為人先,同時也不缺乏協力和共情。

在龍船劃經處的珠江口,不遠處深中大橋即將建成通車,深圳、中山協同發展遙遙在望;不久前,連接惠州、東莞、廣州、佛山、肇慶的「灣區大號地鐵」建成通車,讓人們對大灣區未來生活有了更多想象。除此之外,粵港澳三地頻頻聚合各自優勢,以灣區之名在世界亮相,大灣區城市把同舟共濟的龍舟精神又發揮到了更多、更大的舞台。

一向低調著稱的廣東人,為何唯獨在賽龍舟時如此張揚?

從4月17日到端午前一天這52天裡,廣東整整下了45天雨。不少網友笑稱大灣區人「精神狀態穩定」。廣東人卻把連綿不斷的雨勢視為「潑天的富貴」,「水為財」的說法在這裏由來已久。

下雨,從來不是中斷龍船賽事的理由。在大灣區人眼裡,只要有龍船可「扒」,就值得克服一切困難。

這種不懼風雨、風雨兼程的樂觀精神自然也浸潤到大灣區人的基因里。正因如此,這裏的人們幾乎沒有「欲濟無舟楫」的煩惱——有江河便可造船,有船就能出海,龍船行經的諸多古碼頭,如今依然是對外聯絡的關鍵節點所在。不少龍船之鄉,同時也是僑鄉所在。

崇尚「食自己」(靠自己做出成就)的大灣區人也幾乎不怎麼抱怨客觀條件的困難。被動接受從來不是選項,在40多年前,這片土地率先喊出「殺出一條血路」,時至今日,粵港澳大灣區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九分之一的經濟總量。改革先行地,所言不虛。

廣東人因敢為人先的龍舟精神天各一方,又因龍舟承載的濃厚鄉愁再次聚首。

如今,在大灣區不少地方,龍船鼓一響,就是回鄉拼搏的召喚。

在佛山疊滘,珠江行至此處,形成了狹窄蜿蜒的河道,卻依然不能抵擋住嶺南人「拼命也要划龍舟」的熱情,因此也造就了這裏獨特的漂移龍舟文化。每年的端午龍舟季,不只是遊子回鄉為全村「集體榮譽而戰」,一衣帶水、根在內地的港澳鄉親們聽到龍船鼓聲的召喚,拿起船槳,不懼路途遙遠,跨境回鄉扒龍舟者也不在少數。

今年,17歲的澳門青年溫永鋮第一次回祖籍疊滘參賽。在比賽前一個多月,他每周五放學後堅持從澳門回到疊滘參與扒龍船訓練,在家鄉的河道里奮楫。兒時的回憶,原鄉人的情誼內化成為溫永鋮心裡揮之不去的故鄉烙印——從祖輩手裡接過船槳那一刻起,龍舟和鄉情,又完成了一代傳承。

如今,越來越多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名的龍舟賽事舉辦,這何嘗不是雙向奔赴、大灣區融合一體的一扇窗口,一種佐證?

當人們感慨大灣區人「扒龍船」的執着,卻也能從一個個奮楫向前的身影里感受他們如此癡迷和熱愛的根源——

一脈相承,同根同源,只要大家願意在一條船上同舟共濟,那就有希望。總台記者 林麗麗 馮雪 戴威)

責任編輯:呂馨 大灣區人為何對「扒龍船」這麼上頭?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