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專題——藝術走向生活】商場變展場 藝術成妙術

【專題——藝術走向生活】商場變展場 藝術成妙術

責任編輯:副刊 2024-06-11 16:41:37原創 來源:香港商报副刊

 曾幾何時,「藝術」二字高不可攀,讓人聯想到的是博物館、藝術館玻璃櫃內的珍貴展品。近年,藝術展覽社區化,變得貼地,成為網紅、市民的打卡勝地。更有越來越多商場、商廈闢出場地恒常舉辦藝術展覽,成功帶動商場人流,藝術成為商場增加知名度的良方妙術。本報專訪兩位本地商場的市場推廣負責人,了解大企業如何推廣社會藝術,讓普羅大眾從公共空間、消費場所中走進藝術空間。  (記者:靜儀 部分圖片:馮瀚文)

今年3月太古廣場舉辦Art Basel藝聚空間「Doan」場外展。

 近年,香港多間新的博物館落成,如香港故宮、M+等,城中的藝術氛圍濃厚,連帶商場、商廈亦闢出空間舉辦展覽,藝術與公共空間的結合,成為一些商場的經營策略。

太古地產總經理(市場推廣)李德智表示,企業視藝術文化為社區營造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便提升當區生活、工作人士及訪客的體驗。

南豐發展市務及傳訊部策展人朱天韻表示,觀眾對於商場活動、展覽的期待不同以往,不滿足只為打卡,因此會用藝術的形式去展現大眾日常可見的事物。

 串聯藝術與社交

 太古集團從1993年開始搜羅不同的藝術品放置在辦公樓大堂展示。2008年,集團在商廈林立的太古坊開設ArtisTree,作為專門舉辦視覺和表演藝術活動的場地。金鐘太古廣場亦不時舉辦大型藝展,這兩年更成為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藝聚空間」館外展覽場地,將世界級的藝術品帶給公眾。地產商為何會涉獵藝術範疇?太古地產總經理(市場推廣)李德智(上圓圖)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藝術文化是營造活力社區不可或缺的元素,不應局限於博物館等傳統場地,而是可以透過不同形式向公眾展示。集團善用旗下物業空間,舉辦多元化的藝術活動,讓大眾更容易欣賞到藝術品,加深與藝術的聯繫,將藝文元素融入大眾日常生活。」地產商容易接觸市民大眾,自然有助推動社區藝術發展。

 在人來人往的公共空間辦展,挑選展品有什麼準則?李德智透露,展品沒有固定的挑選條件,主要着重作品的啟發性:「集團與眾多本地及海外藝術家、顧問及畫廊合作,希望能展示成為社區大眾話題焦點的藝術品。」他以太古廣場去年展出的大型藝術裝置《重力》為例,該作品首次於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藝聚空間」會場之外展出,10米高的巨型埃及法老王雕塑擺放在商場中庭位置,甚為矚目,吸引大批市民和遊客欣賞,成為城中熱話,在網上獲得數百萬瀏覽量和互動。「場域特定作品能徹底轉化空間,創造地標性或吸引大眾關注的『景點』,改變觀眾的認知,藉此培育發揮創意的社區。」ArtisTree開幕至今已舉辦超過200個活動,吸引逾100萬名訪客,呈獻多樣化的節目類型,設有專業舞台燈光設備、音響、影視器材,尤其着重於表演藝術,如2022年與歌手王菀之合作表演。主辦方提供不同類型及媒介的藝術體驗,皆以有趣好玩、大眾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並通過名人效應引起公眾關注。

太古廣場展出安沃.艾力克10米高的巨型作品《重力》,曾引起一陣哄動。(圖片由安沃.艾力克、Ben Brown Fine Arts、太古廣場提供)

ArtisTree 2022年舉辦「頌缽聲音之旅」,以聲音藝術治癒疫情下身心皆疲的市民。

 連結日常生活

 除了港島的藝術空間,位於啟德、去年才開幕的商場AIRSIDE,場內一間佔地3000平方呎的常設藝廊「GATE33藝文館」,也成為藝術愛好者的「新寵」。藝文館定期策劃展覽,展品主要以親民易懂為主。南豐發展市務及傳訊部策展人朱天韻(右圓圖)受訪時表示,AIRSIDE鄰近土瓜灣、九龍城、新蒲崗等舊區,藝文館參觀者多為商場附近的街坊,因此展覽活動主要與本地藝術、文化、社區相關,即使是國際藝術品,在策展方向上亦會以本土方式詮釋。她以今年初舉辦的「本土尋龍記」展覽為例解釋:「選擇藝術家、藝術品時首先希望平易近人,展場入口處展現了本地木雕師傅蕭炳強親手製作、上漆、鋪金的龍鳳雕刻作品,龍鳳木雕在上世紀婚宴場合常見,蕭師傅對工藝與傳統文化均有深厚了解,作品稱得上藝術品。」

 另一件展品是許開嬌的《百龍紙躍》,以工筆水墨繪畫元明清的五爪金龍,採用的藝術媒介是紙巾這種日常用品。朱天韻說,有不少觀眾查問紙巾品牌、創作背後的故事:「觀眾看到熟悉的品牌、與生活有關的展品時會感到好奇,從而引起思考。商場消費者是展館的目標觀眾,因觀眾層面廣闊,策展時會選擇人人看得懂的作品。」

「GATE33」舉辦的「本土尋龍記」展出蕭炳強的木雕龍鳳作品(上)與許開嬌作品《紙龍》(下),均具有本土文化氣息。

10b.jpg

蕭炳強木雕金龍作品。(斯如攝)

「GATE33」現正舉辦「愛你一萬字」展覽,闡述九龍城、土瓜灣等舊區的文化及人情味。

 注重觀眾得益 

 香港租金高昂,騰出如此寬敞的空間展示大型藝術品,如何收支平衡?朱天韻不諱言策劃展覽時不會特意考慮收入、周轉等問題。「『本土尋龍記』展覽推出了參展藝術家創作的龍形象貼紙,貼紙根據相應藝術品的特質,如以喜帖的紅色紙、紋身貼紙、紙巾般物料等製作。貼紙兩套共十款售60港元,所得收入難以平衡展覽的開支。推出貼紙的目的是想觀眾將紀念品帶回家,貼在行李箱、電腦上,讓藝術與生活接軌。」筆者觀察到展場內的自動販賣機未到展期結束,內裏貼紙已經售罄,並且已補貨一次,可見受歡迎程度。朱天韻說,儘管觀眾喜歡展品中的龍鳳木雕,但卻不會買回家中,因大部分參觀者並非收藏家。但觀眾主動購買展覽紀念品,也是一種藝術體驗,對於展館來說,則是一種正面的回應。

「本土尋龍記」展覽門外設有貼紙自動販賣機,採訪當日貼紙已售罄。

 太古亦發揮地產商優勢,展示大型藝術品,今年3月ArtisTree展出兩件由葡萄牙藝術家Joana Vasconcelos創作、結合紡織布藝與燈光的大型裝置藝術品。作品是場域特定設計,以夢幻的城市面貌為靈感,展現如萬花筒般的藝術效果,並延伸至太古坊新落成的辦公樓,吸引逾56000人到訪參觀,受附近上班族及區內公眾歡迎。李德智表示,現時很多跨國企業在選擇辦公室時,不僅着重地點、空間和租金,同時重視員工的福祉及身心健康,以吸引及留住人才。「ArtisTree為太古坊注入濃厚的藝術文化氣息,附近的上班族可於午飯時欣賞展覽、下班後觀看表演。除工作、購物外,透過藝術得到精神享受,令藝術成為生活方式。」可見在商廈公共空間推廣藝術,可以達至商家、市民及租戶等多方共贏的局面。

太古舉辦藝術家Joana Vasconcelos的大型裝置展覽,展品並延伸至辦公區域。

 培育文化藝術觀眾群

 市民經過商場、商廈可以觀看藝術品,不必專程到美術館或者畫廊購買門票看展,藝術由高不可攀,變成市民吃飯、逛街時唾手可得的體驗。為了令藝術更貼地,朱天韻表示商場策劃了「萬物氣息公共藝術計劃」,在場內各處展出文藝作品,同時提供導賞服務,由經過培訓的導賞員向市民介紹場內的展覽及藝術品故事。「導賞團有不少50歲以上的講解員,大多是『銀髮族』,商場提供培訓,講解員以他們的人生經驗帶團講解藝術品。」朱天韻認為,導賞團有助不同年齡層人士對藝術產生興趣,培養藝術思維。

 李德智表示,把藝術文化體驗融入日常生活是企業的理念。「集團開展了『ArtisTree』系列,委託不同藝術家為ArtisTree創作具啟發性的原創藝術、文化展覽及表演。透過多元節目為大眾生活增添色彩,擴大本地藝術文化的觀眾群。」正如當代藝術大師安迪.沃荷說過:「總有一日,所有百貨商場將會變成美術館,而所有的藝術館將會變成百貨商場。」現今生活、藝術與商業的邊界逐漸模糊,藝術館開始與商業品牌合作生產文創商品、引進特色餐廳,市民觀賞展覽之餘,可到館內商店購買文創產品、享用美食,藝術商業化。反過來說,商場開始廣辦展覽,培養大眾對藝術文化的興趣,將商業藝術化。近年香港的文藝氣息越加濃厚是事實,藝術與商業相輔相成,看來已迎來明媚的春天。

「本土尋龍記」成功吸引不同年齡層的街坊參觀。

「The Missing Something-會唱歌的畫布」展覽由王菀之創作,是「ArtisTree Selects」系列的展覽之一,結合音樂、光影、錄像等藝術媒介。

【深度觀察】

 走入策展背後

 作為營運不足一年的新商場,AIRSIDE由開幕至2024年5月已舉辦過4次展覽,每次策展從籌備到現場布置,團隊需歷經數月至半年的籌備,工作強度不比傳統美術館低。不論展場動線、空間設置、燈光照明等布置也不比畫廊差。

朱天韻曾開設藝廊,擁有豐富策展經驗,商場策展無疑是一個新領域,為何選擇在商場作策展人?她笑與記者分享自己的策展故事。「本土尋龍記」的壓軸展品由大坑舞火龍總指揮張國豪(豪哥)與朱天韻策展團隊一起設計,以長達15米、插有超過6000支「香」的夜光火龍形式在黑房中亮相。她回憶,火龍由豪哥和其兄弟班一起運送到商場,在升降機內「打龍餅」,如同節日時舞火龍一般,來到展場才合作討論展示形態,成為展覽量身訂造的展品。

 「大坑舞火龍每年只會出現在中秋前後三天,傳統上採用點燃的長香舞動,氣勢十足,卻非常容易被燙傷,成為了傳承的障礙。豪哥一直希望火龍在大坑之外出現,傳承到其他地區。展品是迷你版本火龍,龍身以真香構成,使用特殊技術使之恍如真香般燃燒,在黑房內展示。展覽結束後,可以讓學生、市民嘗試舞龍練習,傳承傳統手藝。」

5200534.jpg

夜光「香火」火龍裝置進入及離開展場時,在商場電梯內重現舞火龍中的「打龍餅」陣式。

運送期間,由師傅舞動「火龍」穿梭展場與商場各處,儼如一場小型「舞火龍」表演。

 藝術無限制

 說到最令朱天韻印象深刻的展覽,是商場的首個展覽「想飛」。展覽與「GATE33藝文館」一樣,與飛機、機場主題相關,並延伸至商場地下,展出香港飛行總會借展的單引擎小型飛機「小獵犬100型」,令觀眾可近距離欣賞全金屬製、別具歷史意義的飛機。「一般情況下觀眾不能觸摸飛機展品,展覽期間,場內舉辦了藝術通達導賞團,有專人介紹飛機之餘,參加導賞團的視障人士並能觸摸飛機,透過觸覺了解飛機結構。他們反應相當興奮,看到迴響我也很開心。」朱天韻認為不同能力的觀眾都有探索藝術的可能性,也有欣賞藝術的機會。或許她選擇擔任商場策展人,正是因為感受到商場展示藝術的無限可能性。

「想飛」展覽期間的視障人士導賞團,讓參與者可以觸摸真實的飛機。

責任編輯:副刊 【專題——藝術走向生活】商場變展場 藝術成妙術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