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記者手記|觀《白日之下》有感:讓目光超越苦難直視制度

記者手記|觀《白日之下》有感:讓目光超越苦難直視制度

責任編輯:楊琪 2024-04-12 10:57:26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日前,港片《白日之下》在深圳舉行首映禮,本報記者受邀提前觀影及參加映後分享會。

 影片改編自多年前發生在香港的故事,以新聞記者的視角,挖掘殘障院舍虐待事件真相,揭露院舍對老人、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的侵害行為。觀影期間,記者多次被影片中老人的無助、老無所依的悲哀和弱勢群體對「有瓦遮頭」的渴求所震撼。聯想起身邊人和社會事,數度落淚。

 片中的殘障院舍「彩橋之家」,既是院友的「地獄」,也是「港灣」。暴力是護工的「有效」管理手段,不能自理的老人被迫毫無尊嚴可言地進行集體淋浴,甚至有院友在長期的虐待中或意外或「正常」死亡。即便院舍的生存環境惡劣,相比起流落街頭,院友們不得不忍受。

 影片中最觸目驚心的畫面,是多名老人全裸着被束縛在輪椅上,推至空地用長水管沖洗。透過特寫鏡頭,老人身上的斑點和蒼老的肌膚紋理一覽無遺,一如老人的無助——罪惡就發生在光天化日之下。此刻劇情過半,虐待事件也通過記者的報道公之於眾。往後看,卻發現事件的暴露並不意味着弱勢群體的困境能得到解決,受虐的人始終得不到公正對待,作惡的人難受懲罰。

 在現實中,故事的惡人原型院長張健華終於在近期被判刑罰,承擔近百萬港元的賠償。但造成這一困境的制度漏洞卻並未得到改善,護老院缺乏監管,老人政策問題延續至今。

 導演簡君晉藉着這部電影和主創團隊走訪不同的城市影展及放映活動,曾感慨,影片講述的雖然是香港故事,但可以聯繫到世界各地不同的人。導演表示,現實的困境或許很難解決,但電影提出問題,問題被觀眾看到,在某一刻有所啟發,就發揮了作用。

 影片中的記者原型在接受傳媒採訪時表示,記者很多時候做的調查報道,都是想指向制度問題,而不是打完一個壞人又到下一個。影片借新聞單位主管的口亦提到,「要插就要插制度」。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鄭政恆曾說,「電影是有影響力的藝術媒介,優秀的作品令我們一再反思生活和生存」。《白日之下》將香港的社會問題呈現在聚光燈下,迫使觀眾不得不正視他人困境。但黑暗的曝光並不意味着惡的結束,而是結束惡的開始。

 一部電影對社會最大的影響,或許就是推動制度的改變,例如內地電影《我不是藥神》推動了中國《藥品管理法》的修訂進程,韓國電影《熔爐》使韓國國會通過關於性侵害的「熔爐法」。至於《白日之下》能否推動香港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進,尚未可知。但該片已在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斬獲了16項提名,隨着今日在全國上映,至少可以期待其影響力能讓更多人的目光落到弱勢群體上。

 (記者 楊琪)

責任編輯:楊琪 記者手記|觀《白日之下》有感:讓目光超越苦難直視制度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