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借「荔」發力 做好「土特產」文章

借「荔」發力 做好「土特產」文章

責任編輯:呂馨 2024-04-11 15:21:36 來源:光明日報

2023年4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考察調研時指出,「這裏是荔枝之鄉,荔枝種植有歷史傳承和文化底蘊,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市場空間廣闊,要進一步提高種植、保鮮、加工等技術,把荔枝特色產業和特色文化旅遊發展得更好」「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條重要途徑,要着力做好『土特產』文章,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果中稱異品,色味世間無」「水晶細嚼甜於蜜,滿口生香玉露漙」……古時讓無數文人墨客讚不絕口的珍饈美饌,如今正成為造福嶺南百姓的特色產業!

res0503_attpic_brief.jpg

柏橋村根子貢園荔枝成熟時,鮮果掛滿枝頭。(丘立賀 攝

res0507_attpic_brief.jpg

信宜銀妃李成熟時,果農收穫忙。(王慶珍 攝

漫步在廣東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的根子貢園,調研組正感嘆眼前這些虯枝崢嶸、亭亭如蓋、形態各異的古荔樹展現出的強大生命力時,柏橋村村幹部何樹志和往常一樣,來到這座古荔園「巡邏」了。

「現在是花期,我們要逐漸追施磷鉀肥,以利於花芽分化,提高坐果率。」作為古荔樹的「老朋友」和守護者,每天到貢園走走看看已成為何樹志「戒不掉」的習慣。「我是貢園『看着』長大的,這些古樹都是我的家人,每一棵都很珍貴。」三月底,華南的陽光已足夠熱烈,穿過密密匝匝的樹葉灑在何樹志臉上,把他本就堅毅的眼神照得愈發清亮,把荔鄉人的執着照得愈發清晰。

茂名是全國聞名的荔枝之鄉,荔枝栽培歷史超過2300年。唐《北戶錄》記載:「南方果之美者有荔枝……其高潘者最佳。」高州、潘州即為現在的茂名,盛產「荔中佳果」。茂名荔枝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40萬畝左右,全球每五顆荔枝就有一顆產自茂名。

2023年4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考察調研時指出,「這裏是荔枝之鄉,荔枝種植有歷史傳承和文化底蘊,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市場空間廣闊,要進一步提高種植、保鮮、加工等技術,把荔枝特色產業和特色文化旅遊發展得更好」「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條重要途徑,要着力做好『土特產』文章,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又到荔枝花飄香時。今天,茂名的荔枝產業取得了哪些新突破?隨着廣東「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在茂名,這些身穿絳衣的「小果子」怎樣撬動富民大產業?從荔枝到龍眼、三華李,茂名的「土特產」文章做得如何?三月底,光明日報調研組來到茂名,根子貢園裡一簇簇荔枝花開得正盛,花蜜隨風滴灑,伴着這沁人的香甜,調研組展開了調研。

1.多管齊下,只為「滿口生香」好鮮果

如果不湊近荔枝花簇細看,很難發現花中還另有乾坤:一團團不及綠豆大小的青色幼果擠擠挨挨,爭先恐後地探出圓圓的腦袋,盡情享受陽光雨露。

「別看這些小果子現在不起眼,再過兩個月左右,就是滿樹的火紅壓彎枝頭了!」何樹志邊說邊領着調研組走到一棵樹冠如撐天巨傘的樹前:「貢園是『活的荔枝博物館』,這些古荔樹不只承載着歷史,更保持着穩定的產量。像這棵『仙女散花』的產量在700斤左右,那邊那棵『千手觀音』產量能達900斤,還有那棵長得很壯、800多年樹齡的『廿四擔』,成熟時果子有二十四擔之多,換算過來有2400斤重。」

年年花事不絕,歲歲果滿枝頭。聽着何樹志信手拈來的講述,望着走過千百年歲月依然生機無限的古荔樹,調研組愈發感受到荔枝之於茂名的意義。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柏橋村考察時指出:「1000多年前的樹能保存到現在。說明這裏荔枝種植有文化底蘊、有歷史傳承,也說明柏橋人對生態環境、荔枝產業的保護意識很強,使千年古樹至今仍能造福於民。」

保護仍在繼續並不斷加強。「為讓古樹枝繁葉茂,我們採取『一樹一策』管護辦法。」柏橋村駐村第一書記何霞告訴調研組,如今在茂名,百年以上的古荔樹都掛上了「身份證」,上面記錄着品種、年份、管護單位、監護人等詳細信息。同時,茂名結合林長制建立網格化管理模式,像何樹志這樣有經驗、有技術的一批「土專家」被聘為古樹專職守護者。「這些古荔樹是重要的種質資源,保護好它們意義重大,我們要從源頭做起,讓這些古樹『打』出更優質、更清甜可口的荔枝。」何霞說。

確實,荔枝產業要發展,首先要有好的鮮果。而好的鮮果,離不開好的品種、好的管護手段、好的保鮮方法等支撐。

沿着平整的山路穿行在滿目蔥翠間,不多久,調研組一行來到同樣位於高州的國家荔枝種質資源圃,這個2022年5月投入使用的資源圃里栽種了不同品種的荔枝樹。「每個品種我們會種5株,目前資源圃匯集國內外荔枝種質資源700多份、3500多株,是全球最大的荔枝種質資源圃。」在研究荔枝近20年的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茂名綜合實驗站站長趙俊生看來,種質資源圃的作用除了品種保護,更重要的是利用轉化。「現在我們有更多育種材料,更易選育出優質荔枝品種。」趙俊生領着調研組來到智慧果園。這裏有百來棵白糖罌與禾蝦串、桂味等品種雜交的荔枝,有些已開始坐果。

「荔枝有『大小年』,產量不穩定常困擾荔農。出現『大小年』的一個原因與品種有關,像桂味、糯米糍等品種就容易出現『大小年』。你們看這些雜交後的果樹,易成花,坐果率高,以後我們能育出更多沒有『大小年』的優質品種。」趙俊生的話里滿是驕傲和希冀。

緊挨着國家荔枝種質資源圃,是中國荔枝博覽館。在這裏,調研組除了飽覽「荔」史、「荔」事、「荔」人、「荔」韻等,還一睹了荔枝種植的現代科技——一面碩大的電子屏滾動着各荔枝園的實時數據。柏橋村黨總支書記何清告訴調研組,這個茂名荔枝產業大數據平台匯集了各荔枝園的氣象監測、土壤監測等數據及實時視頻,這些數據可以反饋給農戶,農戶也能通過平台向農技專家提問,即時的監測數據和及時的科學指導為荔枝種植增添了更多「智慧」含量。

「現在都講科學種植,平時很多農技專家都會來指導我們種植,力求多增產。」柏橋村種植大戶何金明掰着指頭細數過去一年的變化:「以前我種了120畝荔枝,去年感覺荔枝產業大有可為,我又流轉了80畝地種荔枝。現在,荔枝從枝頭摘下就直接交給『田頭小站』預冷,有效消除了田頭熱,延長了保質期,產再多荔枝也不用太擔心損耗壞掉!」

眾所周知,荔枝的保鮮是個難題。白居易曾感嘆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如今,即便有冷庫保鮮,荔枝從離開枝頭的那一刻鮮度便開始降低,會因堆積在田間地頭等待轉運產生損耗。為解決這一難題,「田頭小站」冷鏈運輸車應運而生。到了荔枝收穫季,這些運輸車按照與種植戶約定好的時間開進田頭,第一時間為摘下的荔枝保鮮預冷。據統計,高州市已建成59個田頭智慧小站,引入預冷技術和氮氣保鮮方法,延長了荔枝的最佳食用期。2023年,高州市荔枝產量再創新高、達24.64萬噸,農民收益同比增長20%以上。

除了「田頭小站」,眾多科研人員也在為解決荔枝的保鮮問題努力。去年,茂名引進國家級科研團隊,讓荔枝保鮮技術實現突破。「保鮮期進一步延長,荔枝貯存20天後好果率仍可達99.8%,我們的荔枝銷路更廣、品質更好,價格也提高了30%以上。」何清說。

「目前,我們在荔枝保鮮技術上主要進行三方面研究——植物源保鮮技術、物理源保鮮技術和微生物源保鮮技術。」茂名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沈飛博士告訴調研組,「不同的保鮮技術有不同的特點,如微生物源保鮮技術是利用厭氧型益生菌抑制荔枝采後呼吸作用、調節果實表面和內部微生物群落結構、抑製氧化褐變的特點,探索生物保鮮方法。不管哪種技術,都是為了研究出綠色、無食品安全隱患、有貨架期的荔枝保鮮實用性技術。」

為了這顆「絳囊中裹白玉肌,瓊漿一割甘如飴」的鮮果,從資源保護、育種到種植、保鮮,每個環節都在發力。正是這些力量,托舉起了茂名每年荔枝產量逾62萬噸、鮮果產值約90億元的亮眼成績。

2.延鏈觸網,「小果子」撬動百億元大市場

荔枝蜜、荔枝飲品、荔枝酒、荔枝醋、荔枝米釀……高州市根子柏橋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的一層展廳里,琳琅滿目的荔枝加工產品讓調研組看花了眼。此時,二樓的加工車間一片繁忙,篩選機一邊旋轉,一邊將尺寸不同的荔枝幹果分到不同的包裝箱。另一條生產線上,龍眼乾等產品正等待打包。

柏橋農創園園長林常珍打開一罐荔枝蜜,熱情地招呼調研組成員聞一聞那香甜的氣息。「鮮果一年只上市一季,而且保存不了太久。要做大荔枝產業,就不能只賣鮮果。目前,我們村農產品加工產值一年有一個億,帶動就業3000多人。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5萬元。」扎根家鄉發展荔枝產業26年、被稱為「荔枝媽媽」的林常珍告訴調研組,柏橋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還與一些龍頭企業如廣藥集團等簽訂了荔枝加工原料採購協議,為其輸送鮮果。

延伸產業鏈條,離不開龍頭企業帶動。在位於高州市的廣藥王老吉廣東荔枝(茂名)產業園,國內最先進、單線產能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荔枝榨汁生產線正緊張作業,這裏每天可以處理200噸荔枝鮮果。鮮果進入荔枝深加工生產線後「變身」20多種產品,打破了傳統荔枝消費的季節制約,讓荔枝「一年四季都能吃」。

在提升附加值的這條路上,林常珍也沒閒着——她與農業科學技術團隊合作,研發了荔枝酵素、荔枝飲料、荔枝酒等深加工產品。「我還註冊了『蒸姑娘』『品嶺南』等品牌,通過電商渠道銷售這些加工品,賣到了全國各地甚至國外。」林常珍自豪地說。

農產品加工一頭連着生產,一頭連着銷售。和調研組的交談接近尾聲時,林常珍的兒子依照往常直播的時間準時打開直播設備,坐在了鏡頭前。

「現在村民們銷售荔枝加工產品都離不開電商,越來越多像我兒子這樣的年輕人開始回到家鄉參與荔枝銷售,他們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不斷拓寬荔枝產品的銷路,幫助大家增收。」作為高州市采鮮園果蔬專業合作社創始人,林常珍常組織村民學習網絡銷售、銷售技巧等知識。2023年,合作社銷售額達1800多萬元,農戶的錢袋子愈發鼓了。

調研組了解到,廣東緊抓直播電商這一農產品銷售新增長點,發揮直播電商帶動縣鎮村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作用。茂名2023年開啟「全民營銷大擂台」活動,3600多家荔枝電商、8000多家微商參與直播帶貨,全市荔枝電商銷售額達23.46億元,同比增長9%。

在「百千萬工程」的助推下,茂名荔枝產業鏈迸發出新的活力,現有荔枝加工企業約3000家,全產業鏈總產值超120億元。

當然,在農業大市茂名,撬動大產業的致富果可不只有荔枝!作為國內外龍眼鮮果及乾果加工、銷售的集散地,高州年加工龍眼鮮果超10萬噸,已形成「買世界,賣世界」的發展態勢;信宜三華李一、二、三全產業鏈產值達53.2億元,入選「粵字號」縣域名特優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百強,品牌價值159.3億元……

告別高州市,調研組前往位於雲開大山腹地的信宜市錢排鎮雙合村。這裏春暖遲、秋冷早,十分適合李子生長。「信宜引進種植三華李已半個世紀,全市種植李子32.8萬畝,並通過種植技術改良、品質提升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信宜銀妃李。」錢排鎮鄉村振興中心工作人員王紅妹告訴調研組,作為三華李的核心產區,錢排鎮各村的農戶因「李」而富。

「僅種植李子這一項,村里每戶的年收入能達10萬元以上,年收入二三十萬元的農戶也相當多!」雙合村黨總支書記李冠章笑呵呵地說,近幾年,常態化的農技培訓、「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讓李子的種植、管理、銷售實現標準化,李子品質提升,賣出了好價錢。

在雙合村內的信宜雙合電商中心,調研組看到附有農殘檢測報告單和「溯源碼」的信宜銀妃李包裝樣品。每年收穫季,只有大小、品質檢驗合格的銀妃李才能獲得進入鮮果市場的「身份證」,較小的李子則進入李子酒、李子果脯、李子飲料等產品的生產線,以李子為主要原料的深加工企業為果農增收致富兜底。

「按照產業集約化、集聚化發展邏輯,茂名發展形成了荔枝、龍眼、信宜李、化橘紅、沉香、羅非魚等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持續做大做強的產業拓寬了百姓增收致富的渠道,為全面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茂名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鄒國兵說。

3.串珠成鏈,山水田園間邂逅「詩與遠方」

在根子貢園採訪時,調研組不時看到遊客踏着輕快的步子進園,細細端詳這些講述千年故事的古荔樹。「古荔樹不僅給村民帶來了收益,也給村子帶來了名氣和人氣。你們可能不知道,根子貢園是3A級景區,柏橋村也是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何清說。

除了貢園,柏橋村還坐擁國家荔枝種質資源圃、中國荔枝博覽館及中國荔枝產業大會會址。以10公里的荔鄉景觀大道為主軸,根子鎮連片打造獨具嶺南風情的貢園荔鄉。隨着荔枝花開,一批批「賞花嘆蜜」的遊客前來「打卡」。

調研組來到根子鎮橋頭人家民宿時,民宿負責人丁海琴正忙着收拾房間。「剛走了一撥遊客,我們小院有14間客房,周末常滿房,等到荔枝成熟時更是一房難求。」這位「90後」姑娘說。

一旁的何清補充道:「今年春節後,我們打造了柏橋夜市,每周五、周六晚上開市,設有美食區和娛樂區,村民茶餘飯後有了好去處,還吸引了不少遊客。現在,荔鄉景區內正建設荔枝主題酒店,預計5月20日前開業。」

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實踐同樣在信宜上演。在雙合村,李冠章介紹,除了種植和加工,信宜銀妃李還有了不起的價值——每年春節,雙合村上萬畝李花盛開,引來無數遊客。依托這樣的自然稟賦,信宜市從2021年起打造「中國李鄉·山水雙合」農文旅融合示範項目。

如今,項目初步建成,雙合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碧水穿村而過,亭橋橫跨水間,兩岸青瓦白牆的民居小樓與山水相映。漫步村中,「沿溪行」棧道、百草園、童樂園、圖書館、記憶文化傳承館、酒店、高端民宿目不暇接……既有鄉趣景致,亦不乏現代化設施。

春賞花,夏品果。靠着「李花盛景」和李子採摘的吸引力,信宜銀妃李特色農業與生態旅遊融為一體,形成農旅互促的生動局面。「近兩年,錢排鎮每年遊客接待量達100多萬人次,雙合村春節7天假期接待遊客超30萬人次,還創下了單日客流量破5萬人次的鄉村游『奇蹟』」。錢排鎮鎮長李先友告訴調研組,每年舉辦「李花節」「銀妃李·享李季」時,當地人氣很旺。村民紛紛打開思路,開辦民宿、超市、飯館、採摘園,又多了一條致富增收的路子。

「2023年,我們雙合村首次分紅,總金額113萬元,分紅受益農戶1251戶。」李冠章驕傲地說,這筆分紅得益於農旅融合發展。

「這次分紅,我們領到了真金白銀,也看到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美好未來,看到了更幸福的前景!」雙合村村民李煥龍動情地說。

2021年,拉近粵西山區與粵港澳大灣區時空距離的雲茂高速通車,沿着這條高速路,一顆顆小李子匯聚起更大能量——雙合村的「山水雙合」、錢新村的李花谷、細寨村的三華李度假區……以信宜李為核心的鄉村游景區「串珠成鏈」,形成移步換景的農文旅結合帶,也帶火了信宜特產懷鄉雞、頭窩蛋、大芥菜等農產品。寫在粵西大地上的「土特產」文章愈發耀目。

4.經驗與啟示

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茂名市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積極構建起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三大體系,促進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進一步鞏固了廣東省第一農業大市的地位,村鎮煥發強勁活力,在規劃引領、合力推動、系統治理、技術創新、改革賦能、要素保障等方面為鄉村全面振興積累了豐富經驗,提供了重要啟示。

黨建引領,凝聚振興力量。茂名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以實施「百千萬工程」為牽引,聚民心、謀共富,堅持黨建引領,打造「思想紅、作風硬、業務精、效率高」的幹事創業隊伍。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柏橋村考察調研點為主線,茂名開設「柏橋講堂」,打造思想教育的陣地、傳播知識的課堂、宣傳「百千萬工程」成果的窗口,廣泛凝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力量。

生態優先,拓展鄉村業態。綠色是鄉村振興的底色,茂名高度重視古樹名木保護,充分利用古荔枝林、山水、田園等資源稟賦,讓荔枝、龍眼、李子等「土特產」成為帶動農民增收、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引擎。同時,深挖地方特色,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多功能拓展、多業態聚集、多場景應用,做精做優鄉村休閒旅遊,蓬勃鄉村業態,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

科技賦能,提升產業價值。在廣東省、茂名市科技計劃項目的大力支持下,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積極投身農產品種植、保鮮、加工等關鍵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推動技術進步和產值提升。以荔枝為例,全市建立274個「田頭小站」,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同時,茂名加強相關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並積極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

敢試敢闖,做好改革創新。實施「百千萬工程」過程中,茂名謀劃開展17項「小切口」改革。如創新提出鄉村振興「一四五」工作法,推動鄉村建設更科學、運營更可持續。創新推出「土特產」定製銷售模式,打開特色產品新銷路,實現「果未熟錢先收」。開展一系列創意營銷活動,全面提升「土特產」影響力。引導金融「活水」助力,着力破解「三農」貸款難題。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莊偉光;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武文霞;本報記者吳春燕、陳晨、唐一歌)

頂圖:位於高州市根子鎮的荔枝現代農業產業園。(吳昊 攝

責任編輯:呂馨 借「荔」發力 做好「土特產」文章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