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密集來華的歐美政要 都談到了這件事

密集來華的歐美政要 都談到了這件事

責任編輯:朱劍明 2024-04-10 21:37: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全國兩會閉幕後的這一個月裏,中國外交進入繁忙季,其中歐美與中國的互動頗受全球矚目。

 荷蘭首相呂特、法國外長塞茹爾內前後腳訪問中國。在中美元首通話之後,美國財政部長耶倫也開啟訪華行程。

 一個共識:「脫鈎斷鏈」不可取

 「脫鈎」,是近幾年國際輿論場上的熱詞,美西方一些政治經濟勢力夥同媒體大肆鼓動西方企業「與中國脫鈎」,同時又炮製各種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

 不過,從這波歐美政要來華期間的言論觀察,「不尋求同中方『脫鈎』」、「反對陣營對抗、『脫鈎斷鏈』」……他們都不約而同提到一件事,反對「脫鈎斷鏈」,耶倫甚至用「災難」一詞,形容對華「脫鈎」後果。

 「最近幾年,很多西方國家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試圖響應美國與中國『脫鈎斷鏈』。最後發現,『脫鈎斷鏈』解決不了大問題,反而帶來一系列的後果,尤其是歐洲,比如德國面臨供應鏈中斷風險、製造業外遷、經濟低迷等問題。」

 在談及歐美政要這一共同表述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傑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從表述來看,歐美國家仍然提出一些擔憂,表達對中國崛起的恐懼、中國新能源產品會對他們帶來衝擊等,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意識到「脫鈎斷鏈」不可取。不管美國還是歐洲,都與中國有着密切的利益聯繫,可以說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想要與中國完全脫離相當困難,傷害也很大。

 在他看來,中國與歐美之間的關係,存在政治經濟上的不對稱。「政治上熱的時候,經貿關係未必熱。政治上出現分歧矛盾時,經濟也可能照樣按市場的規律穩步前行。」

003.jpg

 4月1日,法國外長塞茹爾內出席第18屆「中法文化之春」藝術節開幕式。圖片來源:法國駐華大使館

 一個差異:歐美態度有何不同?

 此次訪華期間,耶倫一邊表示不尋求同中方「脫鈎」,一邊屢屢提及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在專家看來,都是反對「脫鈎斷鏈」,歐美之間也有所差異。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認為,對歐洲來說,經濟上與中方相互依賴是客觀現實,在政治層面,雙方也有平等相待的需求,歐洲所說反對「脫鈎斷鏈」,既合乎歐洲民眾的需求,也合乎歐洲主流政治精英的需求,是一種真實願望的表達。

 「美國對華政策言行不一,是固有的缺陷和老毛病。」他表示,由於美國一向話語上反對「脫鈎斷鏈」,行動中又在搞「脫鈎斷鏈」,總是把經貿議題泛安全化、工具化和武器化,導致美國所說的反對「脫鈎斷鏈」的話語,帶有較大的欺騙性。在李海東看來,美國實際上是以反對「脫鈎斷鏈」之名,將歐洲盟國拉到美國對華戰略競爭中。

 不過他認為,交流比不交流強,互動比隔絕強。同時,交流一定要注意平等性和互惠性,不能夠以交流之名行施壓之實。「這次通過交流,相信他們的心態會有所調整。」

 一個認知:逐漸理性務實

 近期的外交高峰季中,中歐之間的頻繁互動頗有看點。除了歐洲政要密集來華,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於4月7日和12日分別訪問法國和意大利。

 4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會見記者時特別強調,今年以來,中歐各層級交往全面重啟,各領域合作全面展開,歐洲對華理性認知在增多,對華合作意願在增強。

 趙俊傑認為,最近這兩年,中歐關係發生變化,歐洲對華認知逐漸轉向理性務實。「如今年3月,德國巴伐利亞州州長馬庫斯·索德爾率團訪華,他曾表示,德國對華應該多一些現實政治,而不是道德政治。」

 李海東認為,中歐之間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雙方之間利益層面交融度非常高,政治層面基於尊重和平等相向而行的願望很強烈,而且在國際事務中都主張多極化,這就意味着中歐之間在國際層面、國家層面,利益契合度很強。

 一個預期:帶來更多信心

 中美、中歐互動不斷,接下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將訪華。

 在趙俊傑看來,中美歐是當今國際關係、世界經濟中的「大三角」,三者之間是良性互動還是惡性制衡很關鍵。他更願意把當下的不確定因素當做是中美歐關係的陣痛,隨着大國關係的調整,也許會走向一個比較平衡的方向。

 「歐美國家訪華會帶來中國和各相關國家關係的可預期性,以及對彼此關係未來發展更多的信心,主要是各自國家的企業在經濟互動中更有底氣,人員交流更為積極,對國際和地區性議題的建設性交流,以及相應化解的可能性就會逐漸增高,這是一種積極進展。」李海東說。

 他認為,目前國際局勢處在一個轉折階段,大國之間更密切的溝通磋商,有助於為整個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

 頂圖圖説:3月27日,荷蘭首相呂特與北大師生交流。圖片來源:北京大學

責任編輯:朱劍明 密集來華的歐美政要 都談到了這件事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