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南粵大地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傳統產業步入密集的創新應用突破期。
在珠江西岸,廣東嘉騰機器人自主研發的物流機器人「龍叉」AGV,即刻應用在同城的製造業企業賽恩特的廠房內;
在珠江東岸,「超級顯微鏡」再度上新——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日前在東莞啟動建設,新增國內首台繆子實驗終端和高能質子實驗終端;
跨越珠江口,全球首條跨海跨城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航線首飛成功,「空中出租車」將深圳到珠海的車程縮短為20分鐘……
一股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浪潮在珠江口涌動。加快驅動生產力向新的質態躍升,對於廣東而言,是一場布局未來產業的「槍林彈雨」,更是一次傳統產業躍升的「絕處逢生」。
位於廣東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全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圖
作為製造業大省、科技創新大省,廣東製造業增加值約佔全國1/8,去年研發經費投入佔GDP比重3.39%。競逐新質生產力,以製造業立省的廣東如何發力?
當前,廣東各地正因地制宜,根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錯位發力,競逐各有特色的黃金賽道。
向「新」而行,新質生產力正在南粵大地聚力成形。
拿起「剛下單」的熱咖啡,早高峰打個「飛的」通勤……過去科幻電影的畫面正在變為現實。
早在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將「低空經濟」確定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低空經濟」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不僅讓整個低空經濟行業沸騰起來,更讓一場天空爭奪戰暗暗打響——
環視全球,美、德、法、日、韓等50餘個國家已積極布局低空經濟;
放眼全國,20餘省份已將「低空經濟」納入2024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觀察廣東,從布局低空經濟產業園、完善低空飛行器製造產業鏈,到探索「空中飛的」、無人機外賣等消費新場景,廣東各地市爭先在「風口起舞」。
今年2月28日,在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民航局副局長韓鈞曾表示:「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已經超5000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2萬億元。」
萬億賽道逐鹿,誰在搶佔先機?
今年1月,首條黃金珠寶低空運輸航線在廣東成功首飛;2月,無人機低空血液運輸航路在廣東首飛成功;3月,從深圳到珠海,「空中出租車」首飛成功,2小時的車程縮短至20分鐘……不斷刷新的「首飛」紀錄,讓廣東的天空格外繁忙。
不難看出,搶佔「低空」賽道,廣東正在「領飛」。
深圳,探索低空飛行場景先行。全國首個「低空經濟生態融合產業園」落地福田,衍生出「空中的士」、無人機外賣、電子飛行器遊覽等多類低空消費場景。
從產業基層來看,在無人機產業佔比近七成的低空經濟市場,全球每100台無人機就有21台產自深圳寶安。坐擁1700多家無人機企業的深圳,早已成為全球民用無人機最主要的生產基地。從政策支撐來看,今年初,《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深圳市培育發展低空經濟與空天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4—2025年)》等政策陸續出台,為培育壯大低空經濟產業鏈、拓展應用場景提供支撐。
廣州,專注打造「天空之城」背後的最全產業鏈。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培育了「城市空中交通上市第一股」——億航智能。從上游研發設計,中游的飛控、導航、通信、任務載荷系統等組件製造環節,到下游的物流、智慧城市管理等多場景應用與服務等,廣州「低空經濟」的產業鏈完整程度均走在前列。
作為「飛的」試航的參與者,珠海也不甘示弱,不僅以「雙航展」的優勢贏得更多落地試驗主動權,更在通航運營服務方面發力。當前。珠海已有6個可供通用航空使用的機場和多個通用航空臨時起降點,全市12家通用航空許可經營企業佔廣東21%。3月7日,廣東珠海市工信局就《珠海市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圍繞培育低空經濟產業生態、擴大低空飛行應用場景、強化產業要素供給提出13項舉措,其中對單家企業一年度的最高獎勵達3000萬元。
拓展「低空經濟」消費市場,中山也想分一杯羹,最新消息:深中首條低空飛行商業化物流航線,構建起了連接兩地的「深中空道」。如今,從深圳南山到中山小欖,單票重量<20公斤的物品,採用無人機跨城配送,「一口價」只需40元。
跨城運輸使用的豐翼無人機豐舟90。 受訪單位供圖
瞄準低空經濟,為何人人都想分一杯羹?
上海中創產業創新研究院理事長楊宏偉坦言:「在房地產、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調整期後,各地均需要找到新的產業發動機。『低空經濟』就是發動機,它涵蓋了電子信息、芯片、北斗導航、原材料、培訓等各方面,具有產業鏈條長、輻射面廣、成長性和帶動性強等特點,無疑將成為最能承接產業發展的領域之一。」
當前,向空天探索,「粵」出的新航道又何止低空經濟?
日前,「珠海造」的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M在內蒙古海拉爾完成最後一項高寒試飛任務,標誌着國產研發的大飛機,可滿足我國全疆域範圍內的森林、消防、搜索、救援等多領域使用需求。
今年1月,國家三部委聯合發文公布《關於支持廣州南沙放寬市場准入與加強監管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支持廣州南沙加快推進商業航天、生物醫藥、海洋科學等全產業鏈發展。作為南沙商業航天版圖上的「鏈主」企業,吉利航天再點了「一把火」——2月,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第二個軌道面,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發射。
上天為鯤鵬,在粵港澳大灣區,量子通信、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發展得如火如荼。萬億級規模的天空產業聚集發展已成為不遠的未來。
3月,走進佛山市順德區大良鳳翔工業區的嘉騰機器人車間,公司副總裁陳洪波正向來訪者介紹2月發布的機器人新品——「8.5厘米全向無人堆垛叉車」。這是嘉騰機器人費時兩年研發的全球最矮最窄全向舵輪。
短短幾天後,這個新品已進駐到順德區的另外一家製造業企業——賽恩特的廠房內。嘉騰機器人的AGV小車裝載着貨物往返,經過的線路兩側,機械臂揮舞,流水線高速運轉。智造的脈搏躍動在佛山大大小小的廠房車間裡,機器人與能工巧匠交織忙碌的一幕幕場景,構成了產業與科技融合聚變的實際應用路徑。
嘉騰發布新品——全行業最矮最窄全向舵輪。
將鏡頭轉向江門新會,走進維達紙業(中國)有限公司的廠房,車間內的大屏幕正在實時顯示最新的生產情況:四期高濃度磨漿機,運行中;四期1短纖磨漿機,停機中,AI(人工智能)建議……這個新業態場景的背後,是生產方式的變革。通過傳感器採集數據、數據建模等數字化技術,傳統的紙業製造也能找到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互促發展的「融合點」。
邁進同樣「傳統」的中山西區街道,穿越中榮印刷智能工廠的「調度中樞」——智能倉儲立體庫。這裏是印刷業內最大、進深最長的自動化立體庫,真正的「黑燈工廠」。3萬個貨位上擺放數萬種原材料、規格材質各異的印刷品。每天有2000款產品交付,8000次半成品周轉,有3萬種新舊材料吞吐,卻能實現「無人倉儲」、自動調度,並且從不出錯。
當前,技術創新對行業的支撐性與顛覆性作用已成為多數傳統製造企業的共識。面對機遇,傳統企業正在積極尋找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互促雙強的最佳「嚙合點」,讓傳統產業變得不「傳統」。
這是一種有別於傳統生產力的「新動能」,更代表了一種生產力的躍遷,可以為產業帶來一股「新動能」,更帶動成千上萬的傳統製造業企業掀起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動能變革。
在廣東,「產業+科技」的春風,正在吹向每一個傳統製造的車間。搭上科技快車,傳統製造業融入創新鏈,呈現出「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個新風口,每個地方都有大機遇。向「新」發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要構建新老並舉、量質齊升的產業發展新格局,續寫傳統製造業「不再傳統」的轉型升級故事。
「傳統產業並不等於同於低端產業、夕陽產業,不是必須淘汰為新興產業讓路。我們也曾交過學費,籠子空了鳥卻沒來。」廣東省智能裝備製造協會秘書長苗強認為,不少傳統產業經過轉型升級,已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以傳統燃油車為例,當前,比亞迪、廣汽集團等「老牌車企」正向新能源汽車轉型,以長期積累的技術、人才、資金、品牌等雄厚家底為支撐,推動新能源汽車做得穩、做得好,而這些優勢都是其他新興產業在短時間內難以企及的。
在廣東,新質生產力的培育,不只有一個形態,它扮演着多種角色。站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新風口,珠三角依據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因地制宜、先立後破,以新技術改造,進一步夯實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
上天入海,深入微觀,近年來,廣東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還體現在「國之重器」上源源不斷地出現廣東基因。
——與洋流搏擊,新質生產力深潛入海。
在廣州南沙,我國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完成試航,突破十餘項關鍵技術,完成多項國際首創設計,總體裝備和綜合作業能力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摘下海洋科技「皇冠」。「夢想」號不僅承載着中華兒女建設海洋強國的夢想,更承載着全球科學家「打穿莫霍面、進入上地幔」的夢想,承載着人類開發地球深部資源的夢想。
從全國首艘大洋鑽探船試航成功到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深海科考中心的落地,粵港澳大灣區正引領海洋科技力量集聚,率先深耕「深海」技術。
中國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完成試航。
——向微觀進軍,新質生產力無「微」不至。
坐落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的中國散裂中子源被稱為「國之重器」,作為探索物質微觀世界的超級顯微鏡,在解決航空領域、高鐵工程領域、新能源汽車領域很多關鍵應用問題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月30日,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啟動建設。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表示,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啟動建設後,裝置的研究能力將大幅提升,研究領域將進一步拓展,實驗精度和效率將顯著提高,也必將為我國包括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廣東省在內科技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之源。
——站上AI風口,新質生產力搶灘未來。
當前,廣東正向虛擬空間拓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競相發展,數字經濟方興未艾。作為國內人工智能主要集聚城市之一,深圳正上演「AI速度」,已初步形成覆蓋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完整的人工智能行業產業鏈,「AI+」正賦能各行各業。202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城市+AI」場景應用已達41個,今年還將新增人工智能全域全時場景應用10個。佛山提出,到2025年,機器人及相關產業營收從515億元增長到1000億元。東莞明確,力爭到2025年,智能機器人核心產業營業收入突破80億元,拉動相關產業營業收入突破800億元。
可見,搶跑未來賽道,廣東一刻也不敢鬆懈。無論是上天還是入海,無論是微觀還是AI,未來產業都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信息化戰略規劃處處長、研究員胡擁軍也曾建議,廣東要前瞻布局一批特色優勢的未來產業集群,「廣東省是集大科技創新平台、大市場產業生態、大改革開放窗口的『熱帶雨林』,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大有可為、必有可為。」
前瞻布局,下好先手棋,才能構築新優勢。
搶跑未來賽道,廣東的方向很清晰:由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的《廣東省培育發展未來產業集群行動計劃編制工作方案》已明確,未來廣東將主要依托廣深等地市,重點培育發展未來電子信息、未來智能裝備、未來生命健康、未來材料和未來綠色低碳5個產業集群。
前瞻部署,決勝「未來」。
一個個「新」潮澎湃的消費新場景、製造新模式、產業新布局,拼構出廣東厚植新質生產力基礎,描摹出一幅未來發展的新圖景。( 南方+記者 曾艷春 周歡 龔名揚 統籌 李卓 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