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競逐新質生產力,深圳勞動者向「新」而行

競逐新質生產力,深圳勞動者向「新」而行

責任編輯:徐樂釗 2024-03-15 10:47:36 來源:讀特客戶端

清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內,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的研究室已經燈火通明。因「玻色編碼糾錯延長量子比特壽命」研究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剛從北京捧回獎盃的俞大鵬院士和徐源研究員,已經開始了繁忙有序的科研工作。

更高素質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俞大鵬院士等不斷突破創新的新型勞動者,則給深圳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做了最好的註腳。

競逐新質生產力未來,如何能讓勞動者技能晉級,讓新質生產力工具真正為「人」所用。這是時代發展給深圳這座「創新之城」出的命題,也是深圳當好發展新質生產力「尖子生」的必考題。

人才成群聚集,科技創新好消息不斷

創新之道,關鍵是人。

不同於傳統以簡單重複勞動為主的普通技術工人,新型勞動者代表現代勞動力的轉變,通常擁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強的學習能力,新型勞動者隊伍既包括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科研人才,也包括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工具的應用型人才。

量子的「糾纏」特性,一定程度上也類似深圳與人才之間的相互「吸引」關係:無論相隔多遠,都會互相影響。俞大鵬說:「我們不遺餘力打造國際一流的寬鬆科研文化氛圍,僅去年我就去省外做了三四十場講座報告,拿出真誠和熱情來告訴年輕人,這裏是他們學習成長的理想之地。」

深圳是否真能吸引高素質人才?數據是最好的說明:2023年,深圳新引進人才入戶15.67萬人,就業登記人數創新紀錄,達到1255.95萬人,其中非深戶籍的佔了一大半;人才強市建設邁上新台階,當選兩院院士4人、外籍院士2人,引進全職院士7人;新增高水平創新團隊31個、高層次人才超2000人、高技能人才3.2萬人;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36.4萬人,增長7.1%。

人才成群匯聚,科技創新這個「主戰場」便好消息不斷。進入2024年,人才喜報繼續刷新:2023年度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公布,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獲最高成就獎,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李鎮、南方科技大學游昌盛獲優秀青年獎。

如今,打開世界「原始創新版圖」,在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方面,深圳赫然在列。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發布的《2023國際大都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顯示,深圳在全球50座科創城市中排名第二。

搭好築夢台,支持新型勞動者勇闖無人區

支持更多的新型勞動者勇闖創新無人區,深圳正穩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優化投入結構,既要做好人才培育的「後勤部長」,搭建平台、匹配資源,也要打好人才發展的「強心針」,為人才「減負鬆綁」。

在深圳光明科學城,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兩個大科學裝置正平穩運作,材料基因組大科學裝置平台也將在今年建成投入試運行。全力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科研經濟先行地、創新人才集聚地,光明區圍繞生命、信息、新材料三大主攻方向,布局了24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

深圳灣實驗室主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顏寧。 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 鍾華登 攝

搭好築夢台,逐夢人自來。歸國一年多的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在深圳有了多個身份:深圳灣實驗室主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她透露,圍繞着神經與精神類疾病、傳染病、自免疫疾病、生殖發育與老齡化、神經生物學、系統與計算生物學、化學生物學等,越來越多世界頂尖人才和深圳「雙向奔赴」,深圳醫學科學院和深圳灣實驗室目前已有 70餘位優秀人才全職加盟,獨立領導實驗室。近日,深圳醫學科學院還宣布與西湖大學開展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項目。

在最繁華的地方,為基礎研究安放下一張張安靜的書桌、一台台記錄思想火花的電腦,是深圳重視前沿科學投入的體現;為人才引育出台一條條政策、打造一個個平台,是深圳重視高素質勞動者的態度。

去年11月1日的深圳人才日,深圳重磅發布《關於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促進人才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30條人才新政,「不唯地域、不問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遺餘力」的態度,展示深圳促進人才高質量發展的決心。

重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更貼合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深圳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培育未來產業作為加快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統籌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20+8」產業集群,塑造了以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低空經濟等為代表的一批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不斷構建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走出了一條具有深圳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道路。

高校是深圳高層次人才集聚和培育的重要平台。圖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 (學校供圖)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正在推動着人才培養方向悄然轉變。這一點,身處人才培養主陣地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副教授朱熹最有感觸:「我們會更關注學生對實驗設計的整個架構能力和理論知識的掌握能力、深入的思考能力,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人才支撐,他們要有主動擁抱新技術的意識,還要有不斷創新的精神。」

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動力,高校則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陣地。為發揮好高校成果轉化優勢,深圳出台了《深圳市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項目資助管理辦法》等政策,積極推動高校、科研機構設立技術轉移部門,將科技成果轉化情況納入分類考核評價體系,夯實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成果轉化」環節。

來自深圳高校知識產權創新服務大數據平台的一組數據,可以說明深圳高校的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正不斷提高。2023年1-6月,深圳市高校全球專利申請公開量共計2573件,新興產業領域公開的全球專利,主要集中在下一代信息網絡、互聯網與雲計算、人工智能和新興軟件及信息服務等產業。2023年度「高被引科學家」名單中,深圳共有5所高校的32位科學家入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參與的科學研究先後入選2022年、2023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高校作為深圳高層次人才集聚和培育的重要平台,正持續為深圳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提供「最強大腦」支持。(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首席記者 袁靜嫻 吳吉)


責任編輯:徐樂釗 競逐新質生產力,深圳勞動者向「新」而行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