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潘碧靈專訪二 | 學校應適時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

潘碧靈專訪二 | 學校應適時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

責任編輯:郭昕玥 2024-03-08 10:39:07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3月4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正式開幕。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湘潭大學校長潘碧靈(以下簡稱「潘」)就「關於一體化推進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大會提交了提案。香港商報記者(以下簡稱「記」)就此提案及大眾廣泛關注的教育話題對他進行了專訪。

    記:這幾年,大學生就業形勢較為嚴峻,您認為主要原因是什麼?該如何緩解大學生的就業焦慮?

    潘:造成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比較複雜。譬如,畢業生規模連續多年創歷史新高,新冠疫情後,經濟復蘇尚處於過程中,現階段崗位需求縮減,人才供給需求存在「結構性失衡」,等等。

    大學畢業生就業焦慮是指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時心理上準備不足,感到無力把握自己的命運,不知怎樣面向就業競爭而引發心理衝突或就業中遇到挫折的一種複雜的情緒反應。這與大學生個人心理因素(如人格和特質焦慮,職業預期)、社會環境、家庭因素及學校就業指導服務有關係。

    如何緩解?我個人的理解,從高校層面來講,關鍵是做好大學生的全程化就業指導服務工作。

    首先要做好學生就業觀念轉變工作,要利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和就業指導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念,「先就業再擇業」。

    其次要加強就業政策教育,引導學生消除對改革和政策的疑慮和誤解,從而使他們能在大學期間更加注意自身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同時大力宣傳引導學生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第三要做實做細就業指導服務,在就業指導中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價值觀, 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和發展潛力。從學生個人來講,樹立積極就業心態,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從大學入學開始,積極提升自己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求職受挫時,及時反思總結,及時調整自己的職業預期。

    當然,從更深層次和更長的時間來考慮,學校也要適時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而學生也可在校選擇主修加輔修,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成長為複合型人才,更容易滿足就業崗位的需求。

    記:從當前大學生就業的情況來看,部分學生出現了等待、觀望和猶豫的心態,往往導致「高不成、低不就」,您覺得問題出在了哪裏?學校在這個方面有什麼好的舉措嗎?

    潘:當前部分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等待、觀望和猶豫的心態,我個人認為要辯證地去看待,有的學生是手中拿到了多份OFFER,在做比較和權衡,有的學生是基於自身職業發展等原因,優先考慮考公、考編等選擇,集中精力備考和準備面試,當然也有的學生是因為求職就業能力存在短板、就業預期偏高等原因,暫未找到心儀的工作或是錯過了最佳簽約期,容易導致「高不成、低不就」。

    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殷切寄語青年大學生,強調「就業要懷着一顆平實之心,綜合考慮自身條件和社會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針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出現的「高不成、低不就」現象,學校堅持紅色基因浸潤,強化扎根精神引領,聚焦「固本-強基-賦能-護航」,構建「四位一體」指導服務體系,為助力學生高質量就業創業打牢基礎、擦亮底色。

    一是聚焦「固本」,引導學生系好職涯規劃「第一粒扣子」。學校始終高度重視、高位推動就業創業工作,注重就業觀、擇業觀、創業觀教育「源頭髮力」,下好職涯規劃引導的「先手棋」。依托地處偉人故里和湖湘文化發源地的獨特優勢,將紅色資源轉化為就業創業育人資源,加強價值引領,推動思政教育與職涯規劃教育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將就業創業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偉大征程。

    二是聚焦「強基」,推動職涯教育學習體驗「梯度化進階」。經過多年持續建設,搭建了「公共必修課+文化素質課+MOOC」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和「必修+選修」「線上+線下」創新創業課程群。同時,構建「梯度化進階」教學體系,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學習體驗需求。

    三是聚焦「賦能」,打通就業創業能力提升「最後一百米」。堅持以需求為牽引、以問題為導向、以賦能為目標,做實做細就業創業精準指導服務。創新品牌特色活動,定期開展「至公」「從戎」「湘選」「啟事」「入行」「考證」「成師」「特崗」「伏特」「研學」等就業暖心工程公益培訓,2020年以來舉辦92場,惠及學生15000餘人次;2023屆畢業生考取湖南省選調生人數排名湖南省屬高校第二,同比增長66%。

    四是聚焦「護航」,解決就業創業實踐實訓「急難愁盼事」。學校持續加強統籌領導和組織協調,通過機制完善、經費支持、平台支撐等,多維度為學生就業創業排憂解難。強化組織育人功能,以黨建品牌創新為抓手,主導機關黨支部與學生黨支部「一對一」共建,涵蓋思想引領、職涯規劃、考研輔導、崗位推薦等,惠及學生黨員和畢業生1500餘人。關愛就業特殊群體,按照「一人一檔」「一人一策」開展重點幫扶、兜底幫扶,確保四大類特殊群體畢業生有就業意願的100%就業。(記者 周芷行)

責任編輯:郭昕玥 潘碧靈專訪二 | 學校應適時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