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楊宏海談深圳非遺文化

楊宏海談深圳非遺文化

責任編輯:朱劍明 2024-02-18 23:43:10 來源:香港商報網

 日前,楊宏海先生受邀參加「走進田野:潘魯生藝術特展暨學術研討會」。他在會上表示,這次研討會對深圳文化界特別是深圳的民間文藝界,應該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學習的機會。他說,深圳作為一個改革開放的試驗場,是全國56個民族都齊全的城市。在眾多的移民當中,有大批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使深圳的「非遺」文化豐富多彩、爭奇鬥豔。發言實錄如下:

 非常高興出席「走進田野:潘魯生藝術特展暨學術研討會」,這對深圳文化界特別是深圳的民間文藝界,應該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學習的機會。

 開會之前知名設計家韓湛寧博士帶我們先去觀看了展覽,深深受到一種強烈的震撼。大約二十年前,我在參加中國民間文藝家代表大會上認識了潘先生,並且有幸得到他在山東工藝美院編著的幾部書,都是田野調查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的厚重力作,當時就非常感動,在我們民間文藝界有學問這麼高深的學者,令我一直深感欽敬。

 對潘先生的藝術特展,剛才湛寧兄用了一個詞,叫「非常強大的展覽」,我再加上兩個字「恢弘」,我覺得既強大又恢弘,簡直是蔚為壯觀,大開眼界。幾位專家對潘先生的學術成果與藝術成就的評價,都很精彩,我都非常贊同。這裏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即從潘先生所關注的在新時代如何保護、傳承、創新、衍生民間文藝、如何做到「非遺服務民生」這個命題,結合深圳的實際,向潘先生請教,也與在座各位專家共同探討。

 1985年,我從內地高校調進深圳市文化局,1987年創辦深圳市民協。30多年來我都在關注這座城市民間文化的發展。深圳作為新興移民城市,毗鄰香港澳門,地處八面來風,新風舊俗交融,在民間生活與民俗文化等方面都發生巨大變化。1988年,全國民間文藝理論學術研討會在深圳召開,我把對深圳新時期的文化形態變遷寫成論文《試論深圳新民俗文化》,在大會交流後引起反響,發表在中國民協《民間文化論壇》,此文發表後全國有20多家報刊轉載,獲當年《民間文化論壇》「銀河獎」和廣東省「魯迅文學獎」。這篇調查報告式的文章之所以能受到關注,是因為它提出一個新的命題:在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的民間文藝、民俗文化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同年8月,第五次全國「文代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我作為深圳與廣東民間文藝界的代表被推薦出席此次盛會。鍾敬文先生特地前來看望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文藝家代表,期間,他對我開展深圳新民俗文化調研給予了熱情鼓勵。1989年,鍾敬文先生來深圳調研,四天我全程陪同,我向他匯報了方興未艾的深圳新民俗文化現象,並一起參觀了正在興建的「中國民俗文化村」及有關文化設施,鍾老對深圳這座新興移民城市的文化現象頗為關注、興趣盎然,並提出寶貴的指導意見。他說,研究民間文藝當然以鄉村中國為主,但也不能忽略正在興起的都市民俗,深圳在這方面可以先走一步。他在給我主編的《深圳民間文藝》題詞:「蒐集、研究和發揚地方民俗文化,是我們國民的莊嚴任務,也是社會主義新文化創造的需要」。

 2019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深圳成立了全國唯一一個國家級的「民間生活方式研究中心」。主持此事的有潘魯生先生、清華大學的王魯湘教授、中國民協的邱運華書記。為什麼要在深圳成立民間生活方式研究中心,我的理解,這就是潘魯生先生重要的一種理念,他在新時代關注眾多民間文藝事項中,把其中一個很大的文化關注投放到了改革開放的先行之地,投放到走出傳統鄉土民藝學的範式,去關注當代城市文化的生活與審美,探討在新時代民間文化的發展新路徑,也即是在傳承和踐行鍾敬文先生當年提出的「創造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重要命題。我認為這是潘先生非常重要的一個文藝思想或者文藝理念,而這恰恰也是作為一個改革開放先行示範區的深圳非常渴望能夠得到潘先生在內包括在座各位民間文藝專家們關注和指導的。

 事實上,深圳作為一個改革開放的試驗場,是全國56個民族都齊全的城市。在眾多的移民當中,有大批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使深圳的「非遺」文化豐富多彩、爭奇鬥豔。整體來看,屬於深圳本土的非遺項目不到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都是從全國各地移植至此的「異地非遺」。僅在龍崗區3000多平方米的「百師園」非遺館,就聚集着300多名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有粵繡、美陶、紫砂壺、潮州木雕、泥塑、端硯、各類玉石雕刻等。又如地處福田區的市民文化中心廣場,在疫情之前,有大批民間藝人匯聚於此,每天晚上都人頭攢動,各路民間藝人在廣場擺攤設點,猶如廟會「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為了規範民間藝人的賣藝行為,福田區文化部門曾多次舉行「民間藝人考核評選」,統一發證上崗,我就受邀作為「主考官」參與評審,目睹了各地民間藝人的手藝和風采。根據深圳非遺這個特殊情況,深圳電視台專門開設了《深圳非遺》電視專欄,全年52集,全景式的用影像記錄,以展示深圳非遺瑰寶和非遺傳承人精湛技藝。最近,由深圳廣播電影電視台大型紀錄片《深圳非遺》的策劃人、總導演許雨燕博士等人編纂的《深圳非遺.第一輯》一書己正式出版。以上均可說明,深圳是傳統與現代交融、民間生活方式發生激變的地方,是民間生活方式和都市民俗文化研究的沃土。

 這次研討會談到了非遺項目與民間工藝的產業化問題,這是需要認真探討研究的重要問題。深圳在這方面較早就有過實踐,早在十幾年前就有「坂田手造街」、「文博宮」等「非遺」文化產業園區。從現狀看,在深圳的民間工藝品及非遺項目,有兩類或兩部分,其一類屬純藝術性,尚未形成產業化進入市場。比如在座的梁冰主席和韓湛寧博士的藝術品目前就屬此類。其二是「非遺」通過傳承活化衍生進入市場,深圳已有成功的個案,有些已經形成產業化規模。據我了解,深圳目前至少有幾家可以拿出來說說。首先是深圳女服裝設計師趙卉洲,是中國服裝界傳承「非遺」的代表人物,她用傳統非遺進行藝術創新,曾擔任2014.APEC總統夫人的服裝設計,多次在意大利米蘭時裝秀上贏得服裝界的認可,擁有自己三千多平米的「百年時尚博物館」,是將傳統「非遺」傳承創新的一個典型。第二是寶安區滿堂紅燒制技藝傳承人劉權輝,他把傳統燒制技藝與現代科技結合,創辦了永豐源國瓷品牌,品質優美,產品遠銷國內外。與此同類的還有龍崗區斯達高瓷藝文化產業園的詹培明,這位潮瓷傳承人,打造出頗具創意和市場潛力的瓷器產品,包括開發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宴會用瓷,成為深圳重要品牌。第三是深圳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何柏俊,他原來是搞傳統木刻的,後來他融合漢劇臉譜、西方教堂彩色玻璃等中外多種文化元素,創作一種將彩繪、書法和木刻三者結合起來的彩書藝術,活用於打造相關現代工藝品,受到市場歡迎,作品曾拿到海外進行交流。

 以上這些信息表明,深圳是各地非遺匯聚融合雜交的大平台,亦是當代中國人對生活美學進行重構的試驗場,的確是對民間生活方式嬗變進行研究的新基地。建議深圳市民協在中國民協和潘魯生主席的指導下,向市里申報一個專題科研項目,匯同中國民協民間生活方式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深圳大學等的專家教授,對深圳本土民間文化進行全面調研,進一步關注深圳民間生活方式的變化與發展。對此,特別希望潘魯生主席、邱運華書記和王魯湘教授多來深圳指導,將深圳變成你們研究與實驗的一個重要基地,直接帶領深圳民間文藝界開拓新的事業。

 這次有幸觀摩潘魯生先生的藝術特展及參加學術研討會,受益良多。深圳作為改革開放先行示範區,民間文藝事業的傳承創新發展任重道遠。作為民間文藝界一名老兵,我相信,有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有中國民協與潘魯生主席的關懷指導,深圳民間文藝界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力爭為探討新時代中國民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出新的貢獻。最後特別要向各位專家表示致敬,謝謝!

 (作者系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廣東省專家委員會專家、粵港澳大灣區名人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廣東省政府省情專家庫專家、深圳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

責任編輯:朱劍明 楊宏海談深圳非遺文化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