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文藝】民間舞集《舞縈嶺南》 舞出民族細膩人情

【文藝】民間舞集《舞縈嶺南》 舞出民族細膩人情

責任編輯:副刊 2024-01-19 17:57:17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嶺南文化豐富多彩,瑤族刺繡、廣東醒獅和涼茶等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載嶺南燦爛的生活面貌。香港舞蹈團聯同數位客席編舞家,於3月1至3日假沙田大會堂演奏廳上演民間舞集《舞縈嶺南》,呈現多種植根於生活的嶺南舞蹈,讓觀眾飽覽嶺南的風俗民情。記者專訪舞團客席編舞、國家一級編導丁然,一探她如何以舞蹈體現嶺南文化,以及貫穿她三部作品的脈絡——人情。

Lands in the South_PR Photo 3.jpg

《舞縈嶺南》有歌頌嶺南山水的環節,也有富生活氣息的部分。(圖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丁然為舞團帶來的三部作品分別為《迴響麻石街》、《瑤繡》及《廣東涼茶》,均以物為題,以人為核。「我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創作的衝動源於我對故土的熱愛。在創作時,我都會到當地採風,觀眾能在舞蹈中看到不同嶺南文化的元素。但這些文化元素更像是一個出發點,我更想帶出民族中人與人間的溫情。」丁然說道。恰巧地,是次演出的三部作品都圍繞着嶺南女性,有活潑的少女,有慈祥的祖母,也有外柔內韌的母親,展現嶺南文化柔情的一面。

MTXX_MR20240119_155817464.jpg

丁然現任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副教授。

   麻石街是不少廣東人的集體回憶,丁然也不例外。「小時候經常路過老城區的麻石街,街道上的一磚一石都為我熟悉。石頭的表面溫潤平滑,下雨時卻不滑腳。街道也不吸熱,即使烈日當頭,腳下依然清涼。」她對麻石街最親切的回憶,要數在她腦海裏迴蕩的木屐聲。「我想把這種聲音融入作品當中,因此我用木屐代替舞鞋,好把麻石街上迴響的踢踏聲搬上舞台。」

   《迴響麻石街》中,穿上木屐的女孩在麻石街漫步,浸淫在溫馨的鄰里氣氛中。「創作這部作品的時候,我幻想自己回到童年,那個女孩或許是我自己吧。」她的語氣裏透露着嚮往,卻也帶着一絲惋惜,原來廣東的麻石街近數十年因城市發展逐漸消逝。丁然表示,作品意在重現老廣州的情懷,讓觀眾體會城市裏失落的溫情,「希望喚起大眾保育麻石街的意識。」

BOB_3531.JPG

《迴響麻石街》透過少女婀娜的舞姿,再現廣東老街情懷。

   為了更真切地還原記憶中的迴響聲,丁然每次演出都會從木屐廠訂造木屐。她笑言,普通人平常穿木屐也會偶爾「甩屐」,「舞蹈動作幅度大,舞者跳着跳着很容易就掉了屐,無疑增加了練舞的難度。」穿屐跳舞的另一個挑戰在於對節奏的控制,「木屐敲擊聲很響,舞者恍如在跳踢踏舞,因此動作必須統一,否則舞蹈很容易變成一盆散沙。」經過反覆的排練,舞者都很快掌握了穿屐跳舞,排練時也沒有人「甩屐」,輕鬆舞出老街少女的輕盈步伐。

BOB_3543.JPG

舞蹈充滿節奏感,舞者還會將木屐當作鼓棒,敲擊舞台。

   《瑤繡》的藍本是廣東八排瑤的刺繡。丁然憶述:「當時我前往連南瑤族自治縣採風,看到族裏的婦女坐在一排排的板凳上,全神貫注地刺繡。」她說,當問到如何習得刺繡,這些婦女都回答,是媽媽教的。這門母女傳承的工藝啟發了她,聚焦排瑤三代女性,創作出《瑤繡》。作品裏有未婚少女「莎腰」、已婚的「阿妮」,以及婆婆。三代女性的氣質各有不同,丁然表示,是受排瑤個性鮮明的服飾啟發。「莎腰會穿鮮艷的短裙,頭插羽毛、戴花圈,朝氣蓬勃。阿妮和婆婆則穿褲子,帶頭帕,身上的色調更深沉。阿妮的頭帕會繞着髮髻,婆婆的頭帕則蓋着髮髻。」舞蹈的服裝設計也參考了這些服飾,將排瑤文化原汁原味地在舞台上呈現。

BOB_3493.JPG

《瑤繡》的靈感源於丁然前往廣東的唯一瑤族——八排瑤採風的經歷。

   祖孫三代的情懷猶如舞者手中隱形的針線,牽引着她們。與排瑤婦女不同的是,舞者雙手不受繡線長短的限制,動作有高有低,節奏有快有慢,空間成為了她們的繡布,繡出滿懷心腹事。除了刺繡和服飾,舞蹈也融入了排瑤的長鼓舞。「下半身的舞蹈借鑒了長鼓舞的曲身、提腿、蹬腿等,轉圈也是長鼓舞的重要元素,這與上半身手部的旋轉相呼應,整體動作流暢,卻充滿驚喜。」靦腆的繡娘從板凳上站起,舞姿自由奔放,卻不失刺繡時的優雅。

   《廣東涼茶》同樣源於丁然個人的生活體會。「廣東的涼茶文化根深蒂固,至今仍然流行,只是現在人都普遍喝罐裝涼茶。我想透過作品向年輕人展示以前的廣東人是怎樣喝涼茶的。」昔日的「廣東涼茶」是在炭爐上以砂煲熬煮而成,丁然回憶自己小時候家裏也有類似的砂煲,母親也會用它煲湯煮飯。砂煲承載的不只是熱騰騰的飯菜,還有母親滿滿的愛意。

IMG-20240116-WA0001 (1).jpg

觀眾能在舞蹈中觀賞到熬煮廣東傳統涼茶的砂鍋。(圖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丁然將這份母愛注入創作,將母親為女兒煮涼茶的情景化為舞蹈。母親在灶旁煽火、吹氣、抹汗,偶爾還被熱水灼傷,辛勤樸實。女兒在煲涼茶的媽媽身旁繞來繞去,邊嬉戲,邊學習,活潑靈動。要是撇開砂鍋和芭蕉扇,舞台上演的便是許多人的家常,讓人倍感親切。舞蹈結尾,女兒從旁端上自己親手煮的涼茶,報答媽媽一直以來照顧她。在丁然的作品中,涼茶不僅是無形的文化遺產,而是母女情實在的體現,充滿溫度。

IMG-20240116-WA0003.jpg

舞蹈展現母親熬煮涼茶的場景,好奇的女兒在一旁觀看。(圖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作品中,女兒只由一人飾演,媽媽卻由多個舞者飾演。這些「媽媽」的動作、神情各有不同,展現的或許是一個分身乏術、手忙腳亂的母親,又或是不同的母親,體現同一個慈母的形象。丁然解釋,意念是給予觀眾更多想像空間,代入自己的情感:「觀眾或許能從其中一個『媽媽』看到自己媽媽的身影,回想起兒時與媽媽的快樂時光,這讓體驗更親密,更個人。」(記者:Ruth、攝影:崔俊良)

 

節目詳情:

日期:3月1至3日

時間:晚上7:45(3月1至2日)、下午3:00(3月2至3日)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門票:HK$80至HK$300

 

責任編輯:副刊 【文藝】民間舞集《舞縈嶺南》 舞出民族細膩人情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