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商報時評】各方再加力 解看病難問題

【商報時評】各方再加力 解看病難問題

責任編輯:蔣璐 2024-01-19 09:01:50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醫生人手不足導致市民「看病難」,素來是個老大難問題,尤其是公立醫院急症室動輒排隊數小時,專科輪候時間動輒數年,往往令病人難以及時獲得適切治療,如此情況實在不理想,也值得有關當局、業界和社會反思。特區政府絞盡腦汁,除了發展社區基層醫療系統、引入海外醫生外,甚至還考慮提高急症室收費以杜絕濫用。這些措施相信都可以起到一定成效。但誠如卸任在即的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昨天所指,解決醫生不足問題的最可靠方法還是在於栽培更多本地人才。

    根據2021年特區政府數據,香港每1000名人士僅擁有兩名醫生,遠遠落後於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國(2.6名)、英國(3.0名)和澳洲(3.8名)等先進經濟體。上述數據反映本地人均醫生比例極不理想,公立醫院有時更會發生寥寥數名醫生照顧數千病人的「奇景」,這樣必然令醫生疲於奔命,病人福祉恐怕亦毫無保障。更令人憂慮的是,香港是全球其中一個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可以斷言,將來市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有見及此,各方再努力,多想辦法解決「醫生荒」,收窄供求鴻溝,可謂迫在眉睫。

    為了解決「醫生荒」,早前港府已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執業規定,輸入更多「即食」的非本地醫生,這無疑是靈活變通的招數,也是解決短期需求的最直接手段。然而,這並不表示長遠而言我們不可以通過培養更多本地醫生,做到更大程度上自力更生。須知道,本地醫生肯定比海外醫生更熟悉本地環境,更了解本地需求,更能有效照顧本地病人。

    香港有沒有條件自主培養更多醫生?肯定有。首先,港大、中大兩間醫學院在2023年QS全球醫學院排名分別為31和32,加上高度國際化和英語教學環境,絕對有條件吸引更多一流醫學教授加盟,增強教學資源。其次,雖然兩間醫學院在2022/23年度的醫科學額已各自增至295個,但仍遠少於世界各地大型醫學院一般每年收生約400人。近日兩間本地醫學院院長均表示,將醫科學額增至400個是可以做得到的。至於硬件方面應該亦不成問題,因為港大醫學院正興建新教學及研究大樓,中大亦有足夠土地擴充醫學院。增百餘醫科招生名額,雖然不能確保醫生充足,起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紓緩供需壓力。

    自從香港和內地恢復通關以來,越來越多本地病人北上求醫,這裏當然包含近年內地醫療水平不斷提升、醫療費用較低等因素,但根本原因是:本地公立醫院因為需要處理九成本地病人而導致排期極長,部分病人擔心延誤病情而選擇北上。可以想像,倘若香港醫生持續供不應求,市民輪候看病時間不減反增,勢必加劇看病難的問題。事實上,據港府推算,2030年本港將缺少約1600名醫生。解決「醫生荒」,紓緩看病難問題,已是迫不及待。既然兩間醫學院增收醫科生的軟硬件皆不成問題,那就應該順水推舟,爭取時間培訓多些本地醫生,填補「缺口」,繼而確保「病有所醫」,更好回應病人需要。(香港商報評論員 林松年)

責任編輯:蔣璐 【商報時評】各方再加力 解看病難問題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