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東西問】中國如何讓「大馬哈魚回家」?——專訪中國保護大馬哈魚公益項目負責人張天航

【東西問】中國如何讓「大馬哈魚回家」?——專訪中國保護大馬哈魚公益項目負責人張天航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3-12-24 10:28:45 來源:中新社

 2021年,「讓中國大馬哈魚回家」生態環境保護公益項目成功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這是中國多年保護大馬哈魚行動被國際社會認可。

 作為「讓中國大馬哈魚回家」生態環境保護公益項目的負責人,黑龍江省永續自然資源保護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張天航,從事大馬哈魚種群生態保護已有8年多時間。近日,他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在保護大馬哈魚種群之路上的故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大馬哈魚種群的現狀如何?

 張天航:大馬哈魚的特性是在淡水出生、海洋生長,一條魚的壽命在三至五年。大馬哈魚曾經是中國黑龍江、圖們江、綏芬河流域廣泛分布的一種重要魚種,但近30年因多種原因,大馬哈魚的數量已大幅減少。

 2015年,「讓中國大馬哈魚回家」項目發起後,參與人員在對河流資源調查中發現,普通的大馬哈魚在黑龍江撫遠水域有一些,松花江流域基本絕跡;馬蘇大馬哈魚在圖們江和綏芬河還有分布;駝背大馬哈魚已多年不見蹤影。

 從大的綱目上劃分,大馬哈魚與大西洋鮭(三文魚)同屬鮭科,國際上三文魚的保護利用對於大馬哈魚來說,有很強的借鑑意義。不同於大熊貓、藏羚羊、東北虎、金絲猴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大馬哈魚屬於經濟魚類,很多漁民要靠捕撈大馬哈魚獲得經濟效益。因此,在對其保護方面,中國借鑑的是國際上認可的「可持續漁業」路徑,保護好的同時,也利用好。

 中新社記者:目前,中國在保護大馬哈魚種群上有哪些有效的措施和做法?

 張天航:在自然界中,大馬哈魚的受精率和存活率比較低,所以,科學的人工增殖放流是恢復大馬哈魚種群資源的重要手段之一,放流站的工作者們通過設備和技術能將大馬哈魚卵的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

 目前,中國各地大馬哈魚放流站在每年10月到11月初洄游季采捕種魚,通過先進的孵化系統進行人工繁育,到第二年4月下旬、5月初冰雪消融後,進行大馬哈魚苗放流,它們將游向海洋。

 「讓中國大馬哈魚回家」公益項目長期合作的大馬哈魚放流站有三處,分別是黑龍江流域撫遠站、綏芬河流域東寧站和圖們江流域琿春站。

 隨着放流站繁育技術、管理水平的提升,大馬哈魚苗的成活率逐年增加。現在,位於吉林省延邊州琿春市密江鄉下窪子村的放流站,改擴建後裝備了先進的孵化系統,能達到一個孵化周期同時孵化1500萬粒卵的規模,解放村新建的冷水魚綜合項目可達到1600萬至2000萬粒卵的規模。

 黑龍江、綏芬河和圖們江流域琿春站三個流域的出海口都在俄羅斯境內。河流越長,魚類洄游越困難,大馬哈魚回家的路上會遇到鰉、鷹、熊等多種大型動物的捕食及人類的捕撈等。綏芬河比較短,洄游率可達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七。按一條魚能產3000粒卵算,一條魚孵化出來的魚苗能回來的就10來尾。

 按國際標準,3%的洄游率就是比較高的。如日本很多洄遊河流只有幾十公里,而中國的大馬哈魚洄游路線最短也得一百公里以上,黑龍江大馬哈魚洄游路線能達到3000多公里,是最長的洄游路線,能游回到出生地是很不容易的。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中國在大馬哈魚種群保護上有哪些進展?

 張天航:實際上,中國最早的大馬哈魚保護工作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陸續做到現在。

 北太平洋國家,像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韓國,一年能放流50億尾大馬哈魚苗。目前,中國每年放流的數量在兩百萬尾左右,大馬哈魚種群還需要慢慢恢復,但中國大馬哈魚種群保護的技術和設備已與國際接軌。

 2018年,中國大馬哈魚保護團隊向北太平洋洄游魚委員會(NPAFC),申請了專屬於圖們江琿春放流站的耳石專用號段,這是中國首次按國際標準開展耳石標記,從此,中國大馬哈魚也有了「國際護照」。

 耳石存在於魚腦中,體積很小,通過解剖在顯微鏡下讀取,就能溯源到這條魚的身份信息。國際上每年都會制定號段,給每個放流站一個特定的數字號段。在小魚放流前會隨機取樣,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標記成功,樣本會郵寄到國際總部留存。海洋上的科考船會定期捕撈三文魚進行檢測,根據耳石這個「國際護照」就能判斷出是哪個國家、哪個放流站、哪個年份的魚。

 耳石標記不僅在國際上通用,中國也可以通過它來區分同一河流、不同放流時間的魚群,當洄游時,就可以對比不同批次的魚群什麼時間放流洄游率更高、洄游的實際效果等相關數據。

 近幾年,黑龍江在上游的呼瑪縣、遜克縣、嘉蔭縣、蘿北縣、同江市,烏蘇里江的饒河縣,圖們江流域的圖們市等新增多處大馬哈魚苗放流地。各個地方的漁業主管部門都已經開始重視大馬哈魚的放流工作。撫遠是黑龍江流域大馬哈魚洄游的第一站,上游的呼瑪、遜克、嘉蔭、蘿北等地的很多河流,歷史上就是大馬哈魚的產卵場,越在上游放流,意味着大馬哈魚洄游的距離越遠,分布區域會更加擴展。

 中新社記者:在大馬哈魚種群保護上,有哪些做法?

 張天航: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黑龍江就有秋季禁漁期,對大馬哈魚在繁育的這段時間予以保護。2022年,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頒布了從10月1日至10月31日綏芬河的禁漁期,還把黑龍江秋季禁漁期的幹流擴展到整個流域,幹流、支流、水庫、湖泊、水泡等都涵蓋在其中。禁漁區的面積擴大,這是有利於保護大馬哈魚種群繁育的政策。

 在這個過程中,讓我更為感慨的是,很多漁民自發地參與到大馬哈魚生態保護中。

 在黑龍江呼瑪考察時,當地漁民提及,已經三四十年見不到大馬哈魚了,放流時請告知他們,他們會通知所有漁民把漁網升起來,保護放流的魚苗。

 同時,綏芬河當地漁民們紛紛當起大馬哈魚「護衛隊」。漁民為放流站采捕種魚時,隨身都揣著針線,只要見到刮破肚子的成熟大馬哈魚,就會掏出針線將傷口簡單縫合,以免傷口破裂將魚子遺落。甚至有時 晨,漁民捧著魚跑到放流站,叫來放流站長及時繁育。

 在種魚采捕期間,駐守綏芬河東寧站的王站長經常在半夜十二點或 晨兩三點被漁民叫醒。他穿上衣服,拎著繁育工具,奔向幾百米外的河邊,站在冰冷刺骨的河水裡第一時間進行繁育操作,這已是他的工作常態。

 隨着每年定期放流大馬哈魚苗和河流生態的逐漸恢復,目前,洄游的大馬哈魚已從資源銳減到開始恢復。(中新社記者 王妮娜)

責任編輯:程向明 【東西問】中國如何讓「大馬哈魚回家」?——專訪中國保護大馬哈魚公益項目負責人張天航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