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從初級代工到供應鏈「金牌玩家」,東莞經歷了什麼?

從初級代工到供應鏈「金牌玩家」,東莞經歷了什麼?

責任編輯:嚴燕紅 2023-11-23 11:44:12 來源:香港商報網

    2023年的城市角逐正進入衝刺階段。

    從前三季度經濟數據來看,一切波瀾不驚,卻又靜水深流。頗具含金量的GDP萬億俱樂部即將迎來新成員,有的則向着兩萬億俱樂部奮力奔跑。你追我趕間,也有之前增速一度放緩,倍感壓力的城市。而背後的原因以及突圍的對策,更加意味深長。

    工業小巨人的森林搭建起完善的產業體系

    今年9月,隨着Mate 60發布,華為殺回高端手機市場。美國專家都忍不住稱讚:這是中國技術突破封鎖的標誌性事件。

    因為種種原因,過去幾年華為頗不容易。華為卻未被擊垮,反而在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驚呼與讚美此起彼伏,人們紛紛用腳投票,加入了瘋搶Mate 60的隊伍。

    很少有人知道,Mate 60為東莞松山湖製造。人們常常將消費電子產品創新的討論局限在零部件的參數與生產工藝,但創新的核心並不在設計圖紙,而是怎麼在工程上實現它。突圍的背後是東莞強大的供應鏈體系,以及供應鏈上各企業的製造水準。這也是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公司的變革方向:從使用供應鏈最一流的技術方案,到與供應鏈一起創造最一流的技術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東莞不僅是Mate 60的終端生產地,東莞的諸多企業也是華為供應鏈系統中的重要供應商。與華為軌跡類似,今年東莞同樣承受着巨大的壓力。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東莞GDP為8118.72億元,同比增長2.0%。東莞面對國內外複雜的經濟形勢,今年前三季度工業投資頂住了壓力,實現同比增長5.7%,增速比上半年提高5.3%,拉動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提高2.3%。

    最新數據顯示,東莞10月外貿進出口1029億元,同比增長5.3%,整體外貿規模居廣東第二。企穩回升趨勢進一步明顯。

    無論如何,很多城市都非常關注東莞。不僅因為世界工廠代指中國,也代指東莞;不僅因為依賴外貿的東莞如同金絲雀,對全球市場有着異乎尋常的敏銳度;不僅因為東莞從初級代工起家,提前嘗試着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過程;更因為東莞為企業、產業、乃至整個中國製造提供了寶貴的鏡鑒——當土地、人力成本等昔日優勢不再,我們還剩什麼?

23112301.jpg

東莞一家電子產業鏈企業的生產車間(圖源:《東莞能造》)

    21萬家工業企業組成強大供應鏈

    東莞的答案是供應鏈。

    在東莞,供應鏈不止零部件的供應與組裝,很多技術的突破與創新,企業的轉型升級,背後其實也有供應鏈的支撐。

    電子產業有一條鐵律:終端產品永遠是帶動產業創新的關鍵角色。無論是工藝的改進、還是成本的優化、或是良率的提升,都需要供應商與品牌長期的協作與磨合。

    一言蔽之,Mate 60隻是冰山一角,它背後是供應鏈每個節點、每家供應商的集體突圍。如果說華為是巨人,供應商便是小巨人;那麼,坐擁多家華為供應商的東莞,則像小巨人的森林。

    當下,東莞共有21萬家工業企業,1.3萬多家規上企業,超90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一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四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紮實的製造業基礎,構築起東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盤。現代供應鏈不是簡單的鏈狀體系,而更近乎於一個四通八達的網狀結構,有點類似於藤蔓縱橫的雨林。

    企業,尤其是小巨人企業的繁榮,供應鏈的強大,雨林一般創新的生態,也給東莞帶來了更多可能性。最近三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給人的感覺是爆發式增長。一些城市,如常州和宜賓,通過招商引資,引來鏈主企業;而作為鏈主企業的動力電池公司,也逐漸帶動它龐大的供應商一起落地開廠,形成聚集效應。

23112302.jpg

位於東莞南城的產業園(攝影:葉瑞和 影像莞)

    蔚為壯觀的新能源產業鏈,起初鮮有人看到東莞的身影,卻在隨後挺進了新能源的第一方陣。東莞新能源的從0到1,為城市產業崛起提供了另一個思路:依托基礎好、門類全、韌性強的產業優勢,憑着小巨人企業的技術遷移能力,還有龐大的供應鏈優勢,逐漸切入新興產業賽道,並站穩腳跟。

    東莞捷榮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和生產的精密結構件在消費電子供應鏈上佔據重要地位,客戶不僅有國內多家手機巨頭,甚至還有矽谷的鏈主。

    捷榮代工起家,早年客戶不過是波導這樣的品牌。可眼下,捷榮憑藉核心技術與創新能力,不僅成為電子行業巨頭企業背後的小巨人,還直接把技術平移到新能源賽道上,聽上去是不是有點神奇?

    東莞市中匯瑞德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產品涵蓋繼電器、低壓電器、高低壓設備、精密非標自動化設備,在光伏和新能源汽車供應鏈體系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重點是中匯瑞德早年也不是做新能源的,反而是靠代工家電零部件起家。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初做的是注塑機輔機,如今卻在機械人、數控機床等多業務上表現亮眼,而且同樣絲滑切入新能源賽道,為智慧工廠提供綠能解決方案。

    如此多的蝶變,是如何發生的?(記者 冷運軍 通訊員 莞萱)

    頂圖:東莞一家新能源企業的生產車間

責任編輯:嚴燕紅 從初級代工到供應鏈「金牌玩家」,東莞經歷了什麼?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