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日益成為大國博弈的主戰場,平台型技術創新體系成為下一個十年全球數字經濟競爭的制勝點。元宇宙、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及物聯網等關鍵數碼技術的發展,將有效推動數字經濟的轉型升級。12月1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聯合主辦的「從內涵到外延:平台創新圖譜」主題論壇在深圳舉辦,並發布《平台企業創新報告》,從宏觀層面與典型案例入手深入分析平台企業創新的機遇與挑戰,並給出前瞻思考,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企業調整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
據了解,《平台企業創新報告》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三希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程華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羅茸領銜的研究團隊共同完成。報告指出,面對國際關係與摩擦引起的國際技術競爭、技術交流限制等挑戰,以及市場監管、內卷式競爭帶來的發展問題,平台創新發展還需要更有利的環境和政策支持。在創新過程中,平台企業與傳統企業有着顯著的差異,表現為數據驅動、生態協同和要素組合的綜合體現。企業應當通過充分利用數據資源、開放平台生態及整合各類資源,實現快速高質量創新,進而推動平台生態系統持續蓬勃發展。
華為、騰訊等領銜邁入創新良性循環
羅茸主持發布了《平台企業創新報告》並作解讀,報告將當前的平台創新模式歸類為內涵創新和外延創新兩大類,其中,內涵創新包括平台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和組織創新。外延創新主要表現為平台企業運用自身資源、技術、資本等賦能生態企業創新的模式。兩者賦能創新共同發力,有助於打造和諧進步的平台創新生態。
為營造更好的創新環境,2013年以來,互聯網平台企業也積極參與到平台標準的制定過程中。以華為、騰訊、百度牽頭的平台企業,持續加強研發投入,並對新興技術應用場景敏銳洞察,保持着創新產出穩定增長的勢頭。報告顯示,自2013年以來,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共制訂標準330項,佔15家企業總量的26.7%。其中,騰訊參與標準制訂的平均增速達到96.1%,在互聯網平台企業中表現亮眼。當前平台企業的模式創新主要體現在電子商務、社交生態商業化、支付方式等層面。騰訊的廣告收入主要來源於微信及WeChat的合併月活躍賬戶數的增加,用戶參與度的提升則推動了視頻號、小程序、小遊戲和微信搜索等產品線的蓬勃發展,為騰訊帶來了新一輪高質量增長,並實現了與創作者、品牌的多贏。同時,通過技術創新和AI大模型的應用,騰訊也在不斷提升廣告的精準推薦能力和業務增長。
為趨勢把脈開方 產學研界共話平台經濟發展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林平提出「耐心監管」的概念,他以亞馬遜為例說明對於平台這樣的生態型企業的監管是非常複雜的工作,針對某一塊業務的監管必然會對其他板塊產生影響。監管平台企業和傳統企業的不同之處在於,平台是創新的產物,操之過急會帶來平台整體創新質量下降。因此,一方面「監管學習」變得很重要,監管要向其他國家的法律、向學術界學習。另一方面,國家提出要壯大耐心資本,如果沒有耐心監管,則難以形成耐心資本,耐心監管是耐心資本發展的必要條件。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瀾學院院長龔強表示,平台通過技術創新支撐了產品創新和模式創新,最後形成組織創新與創新生態。從中國跨境電商企業出海實踐來看,確實是把平台創新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才使大量中國企業在出海中得到巨大發展。平台對當今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騰訊戰略傳播中心總監廖芳莉分享了騰訊創新與出海的實踐。她表示:騰訊創新體現在從服務用戶,到服務產業數碼化轉型,最終指向為社會創造價值。在這一過程中,騰訊不斷加強研發投入,從2018年至今保持高增長,累計研發投入超3200億人民幣;積極布局AI、晶片、量子計算、機械人、物聯網等前沿領域,推動技術創新在不同場景應用,並藉助平台優勢,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共享創新生態,形成了遊戲引擎技術助力實體產業、騰訊會議AI音頻技術對助聽器廠商開放助力打造智能助聽器等典型創新案例。與此同時,騰訊還通過騰訊雲、微信小程序、刷掌支付、WeTV等產品與技術,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並為出海中資企業提供創新性的數碼化解決方案。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肖靜華提出,像騰訊這樣可以提供通用技術能力的互聯網平台和垂直類工業互聯網平台,將是數實融合最重要的基礎和抓手。中國的實體企業數碼化轉型,尤其是為數眾多的中小型企業面臨着從工業化體系到數碼化體系和從粗放式管理到智能式管理的雙重挑戰,需要通過平台促進實體企業數碼化補課和智能化創新,政府則應該依據實體企業應用平台的效果進行獎勵。
「只有充分意識到平台的先進性,才會對平台監管政策和創新政策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李三希在總結髮言中通過回顧人類歷史上數次工業革命的進程指出,創新過程從技術開始到轉化成生產力,最後惠及全社會,是非常複雜的體系。人類社會的發展正從以能源為核心生產要素過渡到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正如工業革命時代先進的組織方式是工廠,數字時代下平台就是先進的組織方式。(記者 沛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