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有句話叫做「撈起撈起,風生水起」,這不僅是個好意頭,更代表着一道美味。
剔去脊骨和細刺的淡水魚片,薄如蟬翼,爽口彈牙,片片宛如白冰、鮮嫩清甜,淋上油、鹽、檸檬草、花生米等數十種配料,入嘴爽口彈牙,滿口留香。
對追求美食的人來說,生鮮是「毒藥」,只有零次和無數次。
但,生鮮再美味,也不得不直面一個問題——寄生蟲,你也許永遠不知道面前的這碟生醃、魚生,還是刺身里是不是藏着一個「蟲窩」。
男孩反覆低燒 退不了
11月剛開始,13歲的小凱就跟發燒槓上了,最近一個星期反覆低燒,徘徊在38度左右,到附近社康檢查,血常規顯示「有點感冒」,吃了些感冒藥,燒暫時退下去了,但隔天又捲土重來,換了感冒藥和抗生素繼續吃,也沒能把燒壓下去。
持續了一個星期,爸媽不淡定了,帶着小凱來到了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
在兒科門診,血常規顯示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足足升高60倍,達到31.68×10^9/L(正常值為(0.05~0.5)×10^9/L)!按照經驗,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這麼高,可能是寄生蟲或者風濕免疫性疾病,接診醫生勸他住院查明原因。
一家三口都有相似症狀
入院後,醫生仔細詢問病情,媽媽瞬間想起,國慶期間全家一起吃過一次魚生!現在想起來,那冰涼爽滑的口感還讓人回味無窮,難道是這次尋味之旅帶來的後遺症?
此時,媽媽還透露,她也有低燒症狀!
現有的證據都指向了寄生蟲,在醫生的建議下,小凱一家三口都做了寄生蟲相關檢查,結果顯示,三人血常規中嗜酸性粒細胞都異常升高!小凱還有肝功能異常,彩超顯示肝內有片狀低回聲區,肝門淋巴結腫,媽媽的大便中檢出肝吸蟲卵!
就是肝吸蟲!
這下,小凱反覆發熱的原因終於找到了,就是肝吸蟲病(華支睾吸蟲病),可能就是那碟美味的生魚片導致的。
最終,一家三口都進行了驅蟲治療,小凱的症狀也逐漸好轉,但肝臟的損害還得慢慢恢復,後續還需繼續觀察治療。
淡水魚肝吸蟲檢出率最高6.85%
肝吸蟲,也叫華支睾吸蟲,是中國淡水魚中最常見的一種致病寄生蟲。當食用了被肝吸蟲感染的生魚片後,蟲體便主要寄生在人體的膽管、膽囊內,引起膽道一系列病變,如膽管炎、膽囊炎、膽結石等。
2016年以來,廣東省每年持續抽取一定比例人群樣本開展肝吸蟲病調查,2020年,江門、佛山、中山等珠三角地市食用魚生的區域人群感染率為13.81%,高於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以來,廣東省監測生食淡水魚4736份,肝吸蟲檢出率在0%-6.85%之間。
按照這個檢出率,吃生鮮,感染肝吸蟲的幾率最高有6.85%。
拖得越久 對肝傷害越大
肝吸蟲在人體內安家落戶,存活可長達20-30年,感染肝吸蟲後症狀可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
輕度:一開始可表現為輕度乏力、食欲不振或腹痛。
中度:繼而可能出現頭昏、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振、上腹飽脹、腹瀉、肝區隱痛等不適症狀。
重度:嚴重者可出現肝硬化和腹水,還可並發膽囊炎、膽管炎、膽管阻塞等,甚至引起肝膽管癌。
拖得越久,對肝臟損害可能越大。所以,如果吃了生鮮,身體出現以上症狀及時去醫院就診,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如何避免肝吸蟲感染
預防肝吸蟲,最主要守住「口」,防止「蟲從口入」。改變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魚蝦的習慣,徹底煮熟煮透再吃。切生、熟食品所用的刀和砧板要分開,處理過生鮮後洗手,存放生鮮的餐具要清洗乾淨,避免交叉感染。(記者 林麗青 通訊員 林奕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