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图片新闻

當代藝術看東莞 「越界」當代藝術展在嶺南美術館開幕

2024-11-25
来源:香港商報網

    近日,由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東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東莞美術館聯盟、嶺南美術館主辦的「越界!——當代藝術展」在嶺南美術館開幕。展覽匯聚了23位知名當代藝術家的近百件作品,涵蓋了繪畫、雕塑、影像與數字藝術等品類,展示當代人與城市、生活與藝術的美學表達。東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武一婷出席了開幕式。

图片1.png

    東莞是一座以製造業聞名的工業城市,一座年輕、潮流、多元、創新的現代都市,與當代藝術的特質高度吻合。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潮流街區、美術場館、新型文化空間在東莞順勢建立,為當代藝術的發展培養了沃土,塑造着新的城市文化名片。本次展覽當中,藝術家們在這裏展開對邊界的挑戰,呼應廣東作為當代藝術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對東莞美術館聯盟繼續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和服務效能,深入打造「育美東莞」文化品牌,助力「文化強市」建設和城市高質量發展都起積極的促進作用。

图片3.png

    為了進一步探討當代藝術和東莞藝術生態的可能性,開幕式結束後,題為「全球視野與區域文化的共振暨東莞當代藝術生態」的交流會在嶺南美術館負一樓中庭舉行,與會專家和參展藝術家圍繞主題展開對話交流,對東莞當代藝術生態建設提供了寶貴意見。主辦方希望以本次展覽和交流會為契機,廣邀藝術家朋友,多來東莞採風創作、辦展覽、搞活動,共同推動當代藝術的創新發展。廣東,簡稱「粵」,自古通「越」。這片土地不僅是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也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創新實踐。嶺南畫派的崛起推動了傳統向現代的過渡,而當代藝術史上的許多重要事件都深刻體現了廣東在藝術發展中的先鋒精神。當前,在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廣東的當代藝術以其更加豐富多樣的藝術風格、多元包容的藝術觀念、自由開放的藝術氛圍,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為城市藝術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图片4.png

    作為廣東省重要城市之一,東莞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其中東莞可園更是嶺南畫派的重要策源地。同時,東莞還是一座國際製造業名城、時尚潮流城市,創造了無數奇蹟。近年來,東莞大力推動「文化強市」建設,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亦步入快車道,與經濟建設同頻共振、相互促進,催生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文化奇蹟。其中獨特的「潮流東莞」「育美東莞」和「製造美學」等文化名片,引領了時代的文化潮流。今年,東莞還通過召開全市當代藝術座談會、舉辦美術館聯盟當代藝術季等舉措,積極探索當代藝術與製造美學融合發展。其中,東莞美術館聯盟更是通過整合資源、挖掘空間潛力,將眾多藝術家、展覽和美術館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實現了資源共享、良性循環,構建了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藝術生態系統。目前,該聯盟現已覆蓋17個鎮街,共有34家成員單位,不僅為藝術展覽提供了更多創新空間,也在公共教育與文化交流方面持續發力。今年以來,該聯盟成功舉辦了多場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活動,如「暑來寶」暑期藝術活動、「美術館之夜」系列等。這些活動不僅為市民帶來了難忘的文化體驗,也為東莞藝術生態建設提供了諸多啟發。

图片5.png

    從嶺南畫派的革新精神到如今藝術生態的青春活力,潮流東莞一脈相承。本次「越界!——當代藝術展」作為「共生共融——2024東莞美術館聯盟當代藝術季」的重點展覽,不僅是嶺南畫派革新精神和藝術先鋒傳統的延續,更是對未來文化形態可能性的深刻展望。這場藝術的視覺盛宴,是當代藝術的一次深刻實踐,不僅延續了對潮流藝術的探索,也展現了廣東地區在藝術領域的跨界思考與創作熱情。展覽以「越界」為主題,匯聚了繪畫、雕塑、影像與數字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展出近百件作品。藝術家們透過作品展開對邊界的挑戰,這些作品解構傳統的藝術形式,模糊藝術與哲學的界線,試圖在多元化的表達中,探討個人、社會、文化與歷史交錯中的重要議題。如01小組的《戲游山水-富春山居圖》,將傳統經典山水圖式與現代科技元素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曹象的《現代化》則運用油畫木框的框條組合作為基底,模擬了現代化都市中各類高樓的組合,引發觀眾對現實空間的深刻反思;多位「新海歸」藝術家以社會學、性別政治和微觀敘事等為切入點的藝術實踐,則通過「非藝術」的概念映射當代社會的多元文化和價值觀。

图片6.png

    作為本次展覽的主辦方之一,嶺南美術館一直以來都踐行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致力於推動東莞當代藝術的發展,通過高水平的藝術供給,使藝術真正融入大眾生活,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展是嶺南美術館為東莞市民精心準備的文化大餐,更是東莞文化強市建設成果的生動展現。展覽期間,嶺南美術館還將舉辦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動,包括藝術交流會、策展人導覽、美術館之夜、嶺南藝課等,讓更多人享有優質的文化藝術體驗,深化對藝術的理解與欣賞,擦亮「育美東莞」品牌,為東莞文化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記者 陳彥潔)

[责任编辑:严燕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