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著名作家阿成接受本報記者的採訪時表示,此次香港商報組織的「2024中國著名作家遼西走廊文化行」活動,邀請到內地的作家、詩人、評論家、散文家深入遼西採風,為遼寧文旅助陣、推介,一路走來,收穫很多。特別是走近阜新,感觸頗多。他說20年前曾踏足過阜新,現在的阜新完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感慨萬千。尤其是阜新的「紅」與「黑」,給他留下難忘的印象。
阿成所說的「紅」是指阜新瑪瑙,「黑」就是黑色黃金——煤炭。
阜新瑪瑙,歷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阜新的查海先民發展成中國北方的「第一代農人」,他們創造了「世界第一玉」與「中華第一龍」,將紅山文化向前推進了3000年,阜新因而有了「玉龍故鄉」的美譽。在查海遺址中,出土的上百件瑪瑙刮削器告訴我們,8000年前的查海人就已懂得依靠瑪瑙的硬度來製作生產生活工具。
阜新的瑪瑙資源儲量全國最多。2004年,第十二屆國際礦山測量大會在阜新舉行,權成專家測算後宣佈:阜新瑪瑙資源儲量佔全國總量的50%以上。同時,阜新是全國最大的瑪瑙交易中心和集散地,擁有三大瑪瑙專業展館和五大瑪瑙專業市場,每天都吸引着全國各地的客商來阜選購。全國各旅遊景點的瑪瑙工藝品60%來自於阜新。
阜新的瑪瑙大師人數最多。阜新有1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9位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有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有2位行業優秀專家,有158位省級以上玉雕大師。
在這諸多的中國之「最」面前,阜新贏得了「世界瑪瑙之都」的美譽。
阿成說,阜新不僅產瑪瑙,還湧現出許多國家級手工藝人、能工巧匠,雕刻出許多國家級、世界級的藝術珍品。阿成認為,阜新瑪瑙還具有極其廣泛的大眾性,不同與羊脂玉、翡翠等,它可以成為尋常百姓的飾物,具有廣泛的傳播性。因此也可以說,瑪瑙也形成了一個傳播的絲綢之路,通往了全國,走向世界。所以阜新的「紅」就是艷,就是美。
煤礦曾是阜新人的驕傲,如今的礦坑,是記憶,是存在。
100年前的1913年,日本人在這裏發現煤田,開啟了阜新礦區的人工挖掘時代,先有了「煤礦」,才有了「煤電之城」阜新。
海州礦是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代表中國露天採礦及科技發展的最高水平,見證了中國現代百年發展史,曾為共和國的建設作出過巨大貢獻,截至閉坑,累計產煤2.44億噸,上繳利稅總和33.45億元。輝煌時,阜新礦區曾有十餘座煤礦,當年,海州礦最為耀眼,阜新人都以能成為該礦的員工而驕傲自豪。當年,5元人民幣(1960年版)上的圖案就取自海州礦,中華世紀壇鐫刻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甬道石壁上刻着海州礦的生日。
但有着百年滄桑的露天礦不僅歷經了新中國「一五」時期、大躍進、文革和改革開放後的現代化發展,還曾承載了一段日本侵華的血淚史。就在海州露天礦附近,有一個「萬人坑」,埋葬着7萬多名礦工,他們大多是1937年至1945年死於日本侵略者的迫害。可見,它的歷程輝煌而又曲折。
因此,這次阜新採風,阿成接受記者採訪時感嘆:煤炭本是我們的黑色黃金,卻又一段黑色歷史。由於外國列強的侵入,我們的黑色黃金,成為了侵略者垂涎三尺的寶貴資源,不僅掠奪了我們煤礦,還驅使我們許許多多中國人給他們當勞工、做奴隸,激發了當地礦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起反抗,譜寫了一起又一起打到列強的英雄篇章。
阿成最後這樣描述他的阜新之旅:阜新之所以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不僅僅可圈可點、可去地方很多,更在於它太厚重、文化太豐厚、歷史太久遠、前景太美麗。阜新人堅韌聰慧、崇德向善、民風質樸。阜新是一本大書,一本厚書,一本珍貴的歷史。他呼籲全國各地作家到東北阜新來看一看,體驗一下阜新那段不容忘卻的歷史、崇厚的民風以及妙不可言的美食。(記者 王藝橋 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