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聚焦省厅

陳獻春:大健康時代候鳥式康養旅遊發展恰逢其時 大有可為

2024-08-15
来源:香港商報網

    近日,湖南省政府副秘書長,省政協常委、文教衛體和文史委員會副主任陳獻春撰文指出,在大健康時代,夏季避暑和冬季避寒的候鳥式康養旅遊發展恰逢其時,大有可為。全文如下:

    我們都聽說過,在寒冷的冬季,北方的候鳥老人去海南三亞避寒過冬。而今,南方盛夏的「燒烤模式」,則催生出新的候鳥移民,在夏季高溫時移居到涼爽地區避暑。今年8月,我就到「中國涼都」—貴州六盤水市嘗試了一次夏季避暑生活。這讓我深刻認識到,在大健康時代,夏季避暑和冬季避寒的候鳥式康養旅遊發展恰逢其時,大有可為。

    一、六盤水市以「涼氣候」成就「涼產業」 打造「中國涼都」品牌

    六盤水市地處烏蒙山區,是一座因「三線」建設而誕生的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城市,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是長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素有「江南煤都」的美譽。六盤水市平均氣溫18-24℃(今年夏季平均氣溫19.7℃),是我國首個以氣候資源特徵命名的城市,享有「中國涼都」的美譽。每年六盤水市銷售的商品房中,市外購房佔比三成以上,是中國候鳥式養老夏季棲息地第一名的「旅居城市」。六盤水市在三伏天可以跑馬拉松,「六馬」賽事是國內外知名馬拉松賽事之一,在每年的盛夏時節開跑。六盤水的「涼氣候」成為吸引馬拉松跑友和遊客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8月4日,六盤水馬拉松賽鳴槍開跑,3.2萬名跑友齊聚涼都,其中省外選手1.5萬人。

    六盤水市旅遊業內人士有句吸引人的響亮口號:「避寒到三亞,避暑來涼都。」我覺得這個口號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因為吸引大家到六盤水康養旅遊的主要因素是氣候資源。六盤水市堅持體育牽引、文化賦能、旅遊帶動,實施「跟着賽事去旅行」,推動高品質體旅康文商融合發展,促進了以養老和旅遊為主導的「涼產業」發展,「候鳥式養老+農旅」、「護理式養老+醫養」、「度假式養老+文旅」等,吸引了大量遊客。今年5月以來,六盤水水城古鎮客流量累計達411萬人次,其中8月1-4日(「六馬」期間)達33萬人次。無論是欣賞美景、品嘗美食,還是體驗民俗、學習歷史文化,六盤水市都能讓人感受到從「江南煤都」到「中國涼都」的蝶變。

    二、氣候資源成為度假旅遊開發的重要資源  依託氣候療愈身心成為候鳥式康養旅遊新時尚

    我國具有豐富而獨特的氣候資源。依託氣候療愈身心,古有承德避暑山莊,今有大量避暑避寒康養旅遊目的地。以中老年的悠閒族或有休假權的亞健康狀態者為主,選擇異地避暑或異地避寒,猶如候鳥南來北往,故稱候鳥式康養旅遊。候鳥式康養旅遊是人們出於自然健康的考慮,為了迴避常住地的不良氣候環境而前往更適合自己生存地方的旅行和遊覽活動。

    20年前,國人開始普遍意識到要避寒。一到冬天,大家就想往海南跑,到海南去享受冬天溫暖的陽光。特別是東北的朋友更加積極,你到三亞去幾乎都是東北大媽在跳廣場舞,三亞人開玩笑說,三亞一到冬天就成了東北的省會。從2010年開始,為了解決三亞避寒遊客人滿為患、擁擠不堪等問題,海南省提出建設國際旅遊島,科學謀劃避寒候鳥入瓊旅居問題,促進了海南房地產快速發展。雖然後來海南搞自由貿易港暫停了外地人購房,但是這批避寒的客人馬上就轉到了雲南西雙版納,不僅帶活了西雙版納的旅居房產,連帶着廣東和廣西沿海,靠近南邊的地方都成了新的避寒目的地。

    20年後,全球氣候變暖催生避暑候鳥開啟避暑生活新方式。今年7月,中國氣象局發佈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顯示,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明顯,正影響並改變着我們的生活。氣候變化導致氣溫升高和極端天氣事件增多,?不僅對人們外出旅遊的舒適度造成影響,?而且還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帶來挑戰。?長久以來長江流域有重慶、武漢、南京三大「火爐」,後來隨着氣候變暖,長江沿線重要城市也紛紛加入「火爐」行列。「火爐」多了,夏天太熱避暑的問題就來了。最近南方地區特別是長江沿線內陸地區進入「燒烤模式」,高溫預警成家常便飯,戶外吹的都是熱風,在家全靠全天候開空調。對於住在「火爐」城市持續經受高溫炙烤的人來說,跑到涼快的地方去避暑已經不僅僅是「享受生活」,而是「健康選擇」了。

    中山大學旅遊學院院長保繼剛發佈的《中國避暑和避寒旅遊目的地的研究》表明,氣候資源是旅遊開發的一大特色,其中,避暑和避寒資源特別重要。避暑性氣候指的是每年6月、7月、8月,避寒性氣候指的是每年12月及次年1月、2月。全國避暑型氣候有三個片區:第一個片區是北緯40度以北的西北邊疆和東北地區,主要包括新疆北部、內蒙古、黑龍江和吉林等;第二個片區是西北中部地區,主要包括青海的局部、陝西北部、甘肅、寧夏等;第三個片區主要包括西藏南部、四川西南部、貴州中西部、雲南北部等。此外,在東南部特別是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周邊千米以上山地,也可開發避暑度假產品。全國避寒型氣候集中分佈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包括雲南、廣西、廣東、福建、海南。避寒型氣候在國內屬於稀缺資源,具有壟斷性特徵,因此,三亞和西雙版納冬季旅遊火爆。雲南同時擁有避暑型與避寒型氣候,乾熱河谷更適合老年人過冬。

    三、積極依託優越的自然生態氣候  推動候鳥式康養旅遊高質量發展

    目前,人們對於養生和大健康的需求已不單單是治療,而是表現在預防、治療、修復、康養——「四結合」。在大健康時代,候鳥式康養旅遊正在逐漸成為大眾旅遊的常態模式之一。2023年1月13日,由國際山地旅遊聯盟帶頭組織、亞太溫泉與氣候養生旅遊研究院主持起草的團體標準《國際山地溫泉康養旅遊地建設與評定》(T/IMT 0001-2023)正式發佈。標準聚焦溫泉康養、氣候康養、森林康養融合發展,對山地氣候康養相關的產品開發、設施配備和服務提出了標準化措施。

    我國健康產業已被國內外經濟學界確定為「無限廣闊的兆億產業」。隨着老齡社會發展、中產階層增加、健康中國戰略深入實施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候鳥式康養旅遊作為大健康產業和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是一片巨大的藍海,發展前景廣闊。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發佈的《全國避暑旅遊發展報告》,我國僅避暑旅遊及相關市場規模就已達1.2-1.5萬億元。我國有條件的地方,應搶抓發展機遇,積極依託優越的自然生態氣候,大力研發推出候鳥式康養旅遊產品,通過避暑或避寒旅居方式,讓遊客感受溫暖如春和清涼宜人的氣候價值,從而實現養生、養心、養老、養顏和養療,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出重要貢獻。(文新征)

[责任编辑:林梓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