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重慶嘉威公司啤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威公司」)與重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啤酒」)紛爭再起「波瀾」。8月2日,嘉威公司公開發布關於拯救「山城」啤酒品牌的聲明,直斥嘉士伯收購重慶啤酒後,對「山城」啤酒進行全面封殺,使該品牌瀕臨消亡。
香港商報記者就此聯系了重慶啤酒方面。重慶啤酒回應,針對上述內容,已通過媒體發布了相關回應。重慶啤酒向媒體回應時稱,嘉威公司發布之聲明嚴重不實。8月3日,重慶啤酒對嘉威公司訴重慶啤酒合同糾紛案作出公告披露。該案件已於8月1日開庭,作為被告的重慶啤酒提交了《民事反訴狀》。
雙方各執一詞
8月2日,嘉威公司在聲明中稱,「山城」啤酒產銷量由1999年的不足30萬噸猛增至2013年的100萬噸,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重慶市場占有率達95%以上,西南地區占有率也達65%以上。
聲明指出,自2013年外資丹麥嘉士伯啤酒收購重慶啤酒股份以來,嘉士伯基於自身利益最大化,對「山城」啤酒品牌進行了全面封殺和系統打擊,造成「山城」啤酒年產銷量從100萬噸下降至9.8萬噸,斷崖式下跌,品牌價值嚴重縮水,使「山城」啤酒品牌瀕臨消亡。
針對嘉威公司的聲明,重慶啤酒回應媒體時稱,重慶啤酒擁有「山城」品牌的所有權,嘉威通過其與重慶啤酒的包銷協議為重慶啤酒代工生產「山城」等品牌啤酒,僅是重慶啤酒的代加工廠之一。同時,作為一家擁有「本土品牌+國際品牌」的啤酒公司,重慶啤酒在全國的銷量中,本土品牌占比超過七成,在重慶市場,「重慶」和「山城」兩大本地品牌占比高達近八成。
重慶啤酒表示,2020年,重啤與嘉士伯完成重大資產重組,「重慶」品牌得以走向全國,市場反饋良好。同時,「山城」品牌也實現健康增長,在行業整體下降5.6%的背景下,2023年的銷量較2019年增長16%。
訴訟案一波三折
雙方之間「輿論」大戰此起彼伏。嘉威公司和重慶啤酒之間還存在多樁訴訟案。其中,嘉威公司訴重慶啤酒合同糾紛案透露出雙方角鬥的矛盾點和利益需求。
去年10月11日,嘉威公司向重慶五中院提交《民事起訴狀》,稱重慶啤酒未履行雙方簽訂的產品包銷協議造成了損失,要求重慶啤酒賠付約6.32億元。今年8月1日,雙方的合同糾紛案開庭,重慶啤酒提出反訴。
香港商報記者註意到,此案件的訴訟最早可追溯至2020年。據重慶啤酒公告披露,嘉威公司曾就相同合同、基本相同的理由於2020年9月27日提交《民事起訴狀》。案件實體審理後,嘉威公司於2022年5月31日撤訴。
為何起訴又撤訴?嘉威公司在其微信公眾號推文中稱,重慶官方希望重慶啤酒和嘉威公司友好協商,解決爭議。但重慶啤酒堅持要求嘉威公司撤訴才啟動談判,嘉威公司於2022年5月撤訴,但最終仍未通過談判解決爭端。同時,嘉威公司認為,嘉威公司並沒有就相同合同、基本相同的理由重復起訴,而是合同內容和範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新增了訴訟理由。
據悉,該案件中所提到的「包銷協議」正是嘉威公司和重慶啤酒之間的爭議點。2009年,嘉威公司與重慶啤酒簽訂長達20年的《產品包銷框架協議》,協議規定,合同期間僅允許嘉威公司生產「山城」品牌啤酒,且生產的全部啤酒都交重慶啤酒包銷。2015年至2016年,雙方陸續簽訂《產品包銷備忘錄》在內的多份相關文件。之後,雙方發生矛盾,開啟訴訟。
「共生共享」方可實現雙贏
近年來,被外資收購後,中國本土品牌被邊緣化或消失的案例有很多,如百事可樂收購天府可樂、吉列收購南孚等。這些本土品牌或淡出市場,或被外資同類品牌代替。
如今,歷史仿佛在「山城」啤酒身上重演。嘉士伯入主重慶啤酒的2013年,成為「山城」啤酒產銷量的分水嶺。據重慶啤酒歷年財報,2013年前「山城」啤酒產銷量節節攀升;2013年「山城」啤酒降幅劇烈,特別是2014—2019年,短短5年跌幅逾84%。同一時期,重慶啤酒與樂堡啤酒產銷量均實現穩定增長。
嘉威公司指出,嘉士伯之所以要把「山城」啤酒置於死地,是因為嘉威不是其全資子公司,只要合作時間一到,嘉威公司就可以自產自銷「山城」啤酒。所以,與其培養壯大「山城」啤酒成為嘉士伯同類產品的競爭者,不如將「山城」啤酒消滅掉。而「山城」啤酒作為重慶標誌性本土品牌,不僅與嘉威公司利益息息相關,還承載著山城市民的歷史文化、共同記憶、地方情感。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祝誌勇接受香港商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本土品牌與外商合資過程中,應當要強化對市場經濟下的規則製度、品牌戰略、經營戰略的學習,特別是要註重無形資產——知名品牌的有機更新,以順應經濟和社會發展。但有機更新不是「喜新厭舊」,相關利益方應當摒棄單方面追求股權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將「共生共享」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價值貫穿於生產營運戰略、品牌戰略、市場戰略中,切實構建社會市場友好型環境。
截至記者發稿,重慶啤酒方面未有最新回復,本報將持續關註。(香港商報記者 蔣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