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湖南新闻

湘文化廳廳長李暉為傳統村落“招親”

2015-06-04
来源:香港商報

板梁村

高椅村

坪坦廻福橋

石堰坪

  文化成為湘港洽周一大亮點

  湖南省文化廳廳長李暉為湖南傳統村落“招親”

  【香港商報訊】記者唐學偉 蔣劍報道:5月31日,湖南省省長杜家毫率團來港,啟動2015湖南香港經濟貿易洽談周活動。與往年不同的是,湖南“文化元素”成為了此次湘港洽周一大新亮點,備受粵港企業家關注。湖南此次推出的“文化大蛋糕”是十一個傳統文化丶古村落保護與傳承的項目。之所以能吸引港商眼球,是因為這里有中華文化的“血脈”。

  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

  2014年國家文物局下發了《關于印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遴選了270個國保和省保集中連片的傳統村落,重點開展整體保護利用工作,湖南省占據28個,是全國十分之一。

  “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湖南省文化廳廳長李暉介紹以此為出發點,為本次湖南傳統村落“招親”,呼吁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中來。在繼承與保護這些富含湖湘優秀傳統文化的村落的同時,維護投資方的合法權益,利用好、發展好傳統村落成為本屆“港洽周”的主題。

  江南第一古村:懷化市高椅村

  高椅村距會同縣城48公里,處于雪峰山脈南麓。全村有594戶2250人,85%的村民為楊姓、侗族,系南宋浩封“威遠侯”楊再思的后裔。是湖南省迄今發現的一處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明清時的民居群落。至今保存明洪武十三年至清光緒七年間修建的古建筑75座,建筑面積達1.5萬平方米。

  高椅村建筑為湘西南“窨子屋”的地域類型,村內有石板巷道,臨空聳立高大的馬頭墻,寓意深刻的窗花。保存完整獨特的人文形態,優美多姿的明清建筑藝術,濃郁多彩的侗族民俗風情,與千年傳承的漢家儒學耕讀文化相融合,被文物界專家譽為“古民居建筑活化石”、“古村落發展建筑史書”、“江南第一古村”、“民俗博物館”等。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被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現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侗族吊腳樓的博物館:懷化市坪坦村

  坪坦村距縣城21公里,全村239戶,1239人,總面積6781畝,其中耕地面積和571畝。坪坦河由南而北穿寨而過,環境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入圍中國侗族村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預備名單的村寨,位于通道縣百里侗文化長廊的腹心地帶。當地物產以黑山羊、肉豬、蓖麻、茶油為特色。

  坪坦村屬平壩型侗寨,寨子四周是一片旱澇保收的500余畝壩田,陽春三月油茶,花開金黃色一片,美麗壯觀,河水清澈,魚翔淺底;壩田四周,松、杉、茶、竹混交巷茫翠綠;寨內古跡眾多,吊腳樓鱗次櫛比的,頗有百越遺風

  全寨擁侗家吊腳樓236棟,風雨橋1座,古水井4處,鼓樓3座,寨門3座,古薩壇1處,古樹11株,古石板道1條,古飛山宮2處,古孔廟1座,古大南岳廟1座,古城隍廟1廟,李王廟遺址1處,雷祖廟遺址1處 ,古碑文12通。

  坪坦古寨的歲時、婚喪、信仰、農耕、飲食、歌舞、紡織等侗族傳統文化及習俗保留完整并傳承至今。

  張家界的桃花源:永定區王家坪鄉石堰坪村

  石堰坪村被譽為“現實中的桃花源,張家界的第二張名片”。全村土地面積1700公頃,現有村民682人,有吊腳樓182棟。

  該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代,建筑格局為多傳統組合式原生態、原風貌的吊腳樓群體,其構造別具一格。這里形似四川小盆地,有古木參天的萬畝原始次森林景觀,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還有中國火藥制作傳統作坊-石洞煉硝遺址、宋代龍口窯遺址和48口古“崖墓”等稀有的古文化遺址。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山歌對唱、揚叉舞等生產生活習俗。

  2011年湖南省旅游局授予該村“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南省重點文化保護單位”。2012年農業部授予:“魅力鄉村20強;文化部、住建部、財政部、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傳統村落”。2013年國務院核準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湘楚文化的“活化石”:岳陽市張谷英村

  張谷英村座落于岳陽縣張谷英鎮東側。明嘉靖41年始建,古村建筑群主要形成于清代。張谷英村主要由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三大建筑群組成,總面積為51000平方米,大小房屋1732間。村內聚居張谷英2600多后裔。

  古村環山而建;建筑平面采取“豐”字形的干枝式布局,主堂與橫堂,由數進組成,每進之間,皆用屏風門及內巷道分隔成相對獨立的小庭院,各院可分可合,互不干擾。穿行其間,晴不曝日,雨不濕鞋。

  張谷英村為張姓血緣家族聚居地,明代以“三間兩廂一天井”的合院形式為建筑的基本單元;清代出現五開間、正間中部接過廊,過廊兩側為天井的所謂雙天井布局形式。其清晰的家庭脈絡體現了古民居文化的豐富蘊涵,是中華民族民俗風情及建筑歷史的珍貴實料和佐證,是研究湘楚文化的“活化石”。

  張谷英村的青磚外墻采用了磨磚對縫清水墻做法;在某些特殊墻段上,甚至使用整磚搭半塊開條磚進行混砌,當地俗稱做“父子磚”的砌法。

  2001年張谷英古建筑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張谷英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8年被評為全國文明村。2009年被全國生態協會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2012年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2013年被評為全國4A級旅游景區,2014年被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中國土家第一村:湘西州雙鳳村

  雙鳳村距縣城15公里,全村有3個村民小組,共96戶,325人。有兩千余年歷史,民族建筑特色鮮明,有擺手堂、八字門、九蓉庵、官廳、土家祠堂、五谷祠、接龍橋、轉角樓群等傳統土家特色建筑。民族文化豐富,有毛古斯、擺手舞等8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民風淳樸,土語侏俚,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落之一,是2015年中國土司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所,被譽為“中國土家第一村”。 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名單,被國家民委認定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拜訪宋代理學鼻祖的“周家大院”:永州市澗巖頭村

  澗巖頭周家大院古建筑群位于富家橋鎮何仙觀澗央頭村,始建于明世宗嘉靖年間。因聚族而居于大院里的世代子孫均為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的后裔,故名“周家大院”。

  周家大院總占地面積100余畝,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由六座龐大的民居宅院組成,成北斗七星狀分布,均保存完好。它們分別為:明代三座--遷徒始祖周佐創建的“老院子”、其子周希圣所建“紅門樓”、其孫周自稷(希圣長子)所建“黑門樓”;清代三座--周尹東鼎建的“新院子”、周崇傅之子侄七人合建的“子巖府”、周正琪兄弟四人合建的“四大家院”。

  周家大院建筑氣勢宏闊,體現了“品類全、數量多、質地精、形態美、寓意深”的特點,為國內罕見。

  2006年湖南省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吉祥美麗之地:湘西州中黃村

  中黃村中黃村距吉首市19.8公里,是地道的苗族發祥地。

  由于中黃村的周邊苗族聚居地的漢化程度實際要比中黃村高,被業界認定為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純苗寨,全村使用苗語,是湘西苗族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清乾嘉苗民起義失敗后,苗寨被官軍焚毀,苗民大部舉家遷徙,幸存者在廢墟上依山伴水恢復重建家園。

  中黃村現存留苗族古建筑民居68棟,200多間,約13000平方米,地方建筑特色明顯。其木雕石刻,柱礎、窗花、彩繪豐富多彩,特色鮮明。村內有保寨樓及崗哨,設垛口、槍眼。

  保存有苗族古老的原生態祭祀娛神節目,如侯兒鼓、舞獅、儺戲、法術等。傳統的民間工藝,如打花帶、織布、苗歌、傳統手工造紙、炸油、碾米等均保存較多。

  地質人文之地“板巖寨”:湘西州拉毫村

  拉毫村位于鳳凰縣都里鄉,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鳳凰古城堡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南入湘黔,西進川黔的交通要扼。拉毫村之東與全石營盤遙相輝映,為苗疆邊墻線上的重要軍事要寨。

  拉毫營盤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占地約5000平方米,城寨的平面呈橢圓形,以塊料灰巖石包砌外墻,固若金湯。城寨開東、南、西、北4座城門,設城門箭樓。城寨內有一條南北向主街,兩旁設巷道;主街中部加設二道關門,將當年駐軍和居民區分開管理。拉毫村的前輩基本都是當年的守疆軍士,居建筑獨特,多采用當地產的變質頁巖的剝片造房,后人又稱拉毫村為“巖板寨”。

  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列為全國第一批傳統古村落。

  威鎮南疆的著名堡壘:湘西州舒家塘村

  舒家塘村距鳳凰古城以西25公里,占地約8000平方米。

  舒家塘村原為舒家塘古寨堡。明朝萬歷年間,南方爆發苗民起義,明朝廷為鎮壓起義,在原先苗防土城的基礎上,特撥白銀萬余兩,驅趕民眾6000余人,開山鑿石,重新加固舒家塘及周圍的古營盤,成為威鎮南疆的著名堡壘,直至清朝該堡依舊是軍事重鎮。

  舒家塘村,背枕雙鳳山,山勢向東西延伸呈半月狀環抱城堡,城堡居高臨下。

  東門是城堡的最大門,分三進,上有門樓(已毀),連接城墻,總長1500余米,皆以當地產的變質頁巖為砌筑材料。堡內的主街為“T”形布局。堡內的建筑,大多為清代或稍晚的民國建筑,以硬山穿斗式磚木結構的合院式建筑為主;建筑構件上的雕花圖案主題,有如“太公釣魚”、“劉海砍樵”等漢文化影響的鮮明特性。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列為全國第一批傳統古村落。

  穿梭唐朝古井與清人故居 走進懷化荊坪村

  荊坪古村位于中方縣中方鎮舞水河西岸,距懷化市區15公里。

  古村之內現存明清古建筑有潘氏宗祠、五通廟、關圣殿、洑波宮、古驛道、節孝坊,有160余棟單門獨院式民宅。村周遭散布有宋代古井、戰國古城遺址、舊石器遺址、古墓群等一批古文化遺址。古村歷史代表人物有宋代潘仁美之長孫潘貞周落戶荊坪創業史,又是清代乾隆皇帝的音律老師潘仕權出生地。

  荊坪古村民風篤厚,農家小院、公共建筑與周邊山水田園和諧交融,給人樸素內斂之感。村里更有唐朝古井、明代城墻、清人故居,加之千年夫妻樹、古代石魚。在祠堂的戲臺上,可以欣賞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儺戲、霸王鞭和漁鼓等傳統戲劇。荊坪古村有公路支線與209國道相連,交通便利。

  荊坪古村2007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2013年國務院公布該古建筑群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湘南第一村:郴州市板梁村

  板梁村位于永興縣高亭鄉境內。東距縣城3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7公里。板梁古村占地三平方公里,現有人口1886人,耕地面積1260畝。

  板梁古村是漢族的同姓宗族村,全村同宗姓劉。村落始建于元朝至正十八年。為漢武皇帝劉氏的后裔,已衍發33代。

  村落背靠象嶺,圍繞三大宗祠建筑的核心地位,聚族而居,前后續建360多棟明、清古民居。

  古村倚山環水,擁神龜石、蓮花石座、黃金樹等一批自然景觀如同鬼斧神工;更有清澈板溪繞村流,金陵古驛道穿村過。驛道也是重要的商賈通道。村內鄉土公共建筑門類齊全,如:村口聳立風水塔,村內設廟、亭、樓、閣、古私塾、古商鋪等;基礎設施完善,古石板橋通達街巷,古井廣布。

  民居建筑湘南特色濃郁。建筑構件磚雕、石雕、木雕運用普及,堪稱“湘南第一村”。

[责任编辑:湖南管理员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