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解房困須議而決決而行

2021-06-08 00:08
來源:香港商報網

 文 | 香港商報評論員 趙燕玲

 香港房屋問題錯綜複雜,是「老、大、難」問題,多年都未得到改善,近年更呈現愈來愈惡化的趨勢。

 隨着社會逐漸穩定下來,近期不同界別、不同政策研究團隊和政治團體紛紛建言獻策,提出增拓土地和房屋供應的多條路徑和方法。在當前房屋嚴重供不應求的困局下,任何可行方法和建議都值得政府考慮和合理吸納。本港並不缺土地,亦不乏房屋政策思考、辯論與規劃,缺的是制定政策和執行土地房屋政策的決心與行動。

 香港私樓價格冠絕全球,長年穩居世界房價「第一貴」;普羅市民難以上車,奈何政府公營房屋供應又嚴重不足,而且缺口越來越大。據房委會公布的最新公屋輪候冊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公屋申請達到25.38萬宗,平均輪候時間再延長至5.8年,創下20年來新高。

 港府一直致力解決房屋問題,為何公屋輪候時間卻不降反升?核心原因便是拓地建屋太過「龜速」。港府每年都會制訂公屋建成目標,不過罕有如期完成,從2015/16年至2019/20年,約75%公營房屋項目都延誤。昨房委會宣布清拆重建轄下四個工業大廈,改建為公營房屋,計劃竟要2031年才能安排入住,進度確實太過緩慢!

 除了已經開始的建屋項目拖延緩慢,政府在未來土地房屋政策上亦始終未有決斷和定案。面對如此巨大的房屋缺口,必須從供應端入手解決房困,大刀闊斧增加土地房屋供應已是全港共識,關鍵看政府能否有迎難而上、果斷行動的決心和勇氣。

 各界集思廣益,提出過許多增加土地房屋供應的思路,比如被納入施政報告中的「明日大嶼」計劃;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私有土地;發展新界北和大欖郊野公園邊陲土地等。昨經民聯亦發布《香港十年安居計劃》建議書,提出三大目標和五大建議,建議一是開發新界,提供2634公頃住宅土地;二是開發郊野公園邊陲,提供40公頃土地建屋;三是推動大規模公屋重建,提供77公頃土地,力爭公屋輪候時間從5.8年縮短至4年;四是加快落實已規劃項目,提供508公頃住宅用地;五是增加地積比並加快審批程序。

 這些建議都有其理據,港府只要有決心,甚至可以多路並行、多策並舉。儘管疫情當下,經濟萎靡,政府工作重點側重防疫抗疫和經濟復蘇,但房屋土地工作關乎重大民生,不能被擱置拖延。況且在香港國安法和新選舉制度落實後,本港社會已經漸趨恢復穩定,行政立法關係大大改善,這都為政府着手處理土地房屋等老大難問題創造了很好的政治環境,港府更應該抓緊時間,制訂清晰且明確的拓地規劃,讓土地房屋政策落到實處。

 現時擺在政府面前、可供選擇的拓地建屋思路和方案很多,關鍵看能否下決心,何時能行動。公屋輪候人數不斷增加,輪候時間不斷延長,私樓貴到「離地」,民怨累積,當局不能再繼續拖延逃避,必須做到議而有決、決而有行、行而有果,滿足市民最基本的「居有其所」需求。

[責任編輯:謝燁挺]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