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起動 快打疫苗」運動正式展開,旋即獲得社會廣泛響應,谷針措施愈推愈多、百花齊放,由「疫苗抽獎」到「疫苗假期」、「疫苗禮包」,各出奇招,每日預約打針的人數因而明顯飆升,效果立竿見影。
稍感遺憾的是,不少人卻錯誤理解特首林鄭月娥早前說法,以為日後唯有接種疫苗人士方可進入食肆、學校、圖書館、電影院等處所;林鄭昨澄清指相關抗疫新路向的目的,是避免日後抗疫工作一刀切,一旦爆疫又要停市停課之類,認為目前的做法並非懲罰或恐嚇市民。
谷針從來重在鼓勵而非懲罰,是為了放寬自由而非限制。在疫苗出現之前,一旦爆疫就難免停市停課,經濟社會活動因而大受影響;今日卒之等到疫苗到來,抗疫手段當與時並進,爭取減少疫情對市場及市民的影響。故此,抗疫新路向正正針對已接種者,容許相關受疫苗保護的人士及行業更大自由,即使出現新一波疫情都不受限制,商戶既可繼續營業,大眾亦可繼續享用服務。
換句話說,這非在疫情受控以至清零的情況下實施,而是在再現大規模爆發時方會引入;更重要的是,措施在確保疫情不易擴散的基礎上,有條件賦予已打針者更大自由,同時以此鼓勵市民加快打針,並不涉及懲罰或限制未打針者──後者由於缺乏疫苗保護,沿用停市停課的舊模式才能確保安全及防範疫情擴散。
事實上,世界各地均鼓勵打針及容許已打針者更大自由,譬如歐盟便提出方案讓民眾來往成員國間時豁免檢測及檢疫。受累於疫情,外遊之類的自由無疑受到限制,而接種疫苗及鼓勵接種,正是恢復自由、恢復經濟社會正常運作的必由之路。
當然,有人或會問,如果不適合打針,上述做法是否存在道德問題?對此,有幾點須釐清:一是究竟何謂不適宜接種?衛生署已制定什麼情況不應接種的標準,但有部分市民甚至醫生可能將接種門檻訂得太高。二是即使真箇不適宜接種,當局亦提供定期檢測的替代做法,所謂強逼接種的指控純屬誤會以至抹黑。三是對不適宜接種者來說,肯定樂見其他人愈多打針,因為身體條件適合者應踴躍打針,從而在護己之餘保護身邊人。所以,唯有鼓勵打針、早達群體免疫,才最有利不適合打針者,故谷針才最符合道德要求。
隨着谷針措施愈出愈多,每日接種及預約接種的人士也愈來愈多,從早前每天介乎一二萬多,飆升到近日約莫三四萬的高位,這是市民歡迎及支持谷針的最佳證明,愈來愈多人都開始用實際行動來響應打針。
如果停留在抗疫舊模式,一旦有疫情暴發,就不得不停市停課;而如果實行抗疫新路向,受惠疫苗保護的則享原來自由、減少疫下限制。兩者之間,相信大家不難作出理性、科學,兼且利己、利人、利港的選擇!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