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提出建議,鼓勵龍頭企業從最基礎的環節做起,扎實推進、穩步提升,不能「急功近利」,不可「拔苗助長」,不搞「面子工程」,確保中國智能製造健康有序發展。
雷軍提出,當前,智能製造已成為做大做強做優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突破口,是推動中國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根據《2020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為110.84,排在美國(168.71)、德國(125.65)、日本(117.16)之後,處在第三陣列首位,與世界製造強國的相對差距呈逐漸縮小趨勢。
「十三五」時期,中國始終堅持將智能製造作為主攻方向,發布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文件,例如《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智能製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國家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8年版)》等,在數碼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顯著成績。《智能製造發展指數報告(2020)》顯示,經評估全國12000多家製造企業,有75%的企業已開始部署智能製造,但只有14%邁向了數碼化階段,只有6%呈現明顯的網絡化特徵。可以看出,中國智能製造當前還處在從「有沒有」逐步轉向「好不好」的發展階段,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仍然存在。「十四五」時期,中國製造業必須繼續堅持走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之路,聚焦基礎研發能力,增強網絡信息化建設,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加速推進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
因此,雷軍提出建議,一是營造有規劃可預期的宏觀政策環境,引導龍頭企業更好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智能製造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製造企業或意願不強、或能力不足。針對這一點,建議有關部門繼續提供長期穩定、有規劃、可預期的宏觀政策環境,在裝備更新換代、自主創新研發、製造系統搭建等方面進一步發揮政策的槓桿作用,為企業轉型升級注入動力。
二是推動產學研協同研發,組建創新聯合體,夯實智能製造裝備及關鍵部件的基礎研發能力。國內智能製造起步較晚,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對外依存度較大,整體研發能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針對這一點,雷軍建議國家制定政策加速推動建立龍頭企業、科研院所、一流高校協同研發機制,組建創新聯合體,重點研發高性能的新型傳感器、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等關鍵智能部件,實現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和掌握、升級與拓展。
三是持續培育智能製造服務平台,力爭在工業軟件、智能製造系統方面取得更大突破。製造裝備類型繁多、系統龐雜,互聯互通難度大、成本高,雖然已有較大改善,但「數據孤島」仍較為普遍。針對這一點,建議以國家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聯合培育形成一批有實力有影響力的智能製造服務平台,破除裝備與系統之間的數據壁壘,提供集數據採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為一體的智能製造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加大工業軟件研發投入,扭轉智能製造「大腦」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同時研發若干可供選擇的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加快數碼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步伐。
此外,雷軍還提出,通過引進來、培養好、促轉型等方式,加速填補智能製造人才缺口。 (記者 姚志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