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科近年引起不少爭議。團結香港基金7日公布就高中必修科通識教育科進行研究結果,指通識科的教學目標對社會未來發展及創新舉足輕重,然而由於課程設計、考評機制等配套未臻完善,令科目未能達致當年教育改革的美好願景,四分三受訪校長認為該科有改進空間。團結香港基金指出,目前通識科教材缺乏有效監管,建議改革通識科,簡化成績考評為及格和不及格兩個等級。
建議精簡課程深化議題
團結香港基金昨以《通識教育:慎思明辨 海納百川》為題,發布最新一份教育研究報告。報告指出,通識科課程設計、考評機制等配套未臻完善,令科目未能達致當年教育改革的美好願景,報告就通識科課程、考評、教材、教學過程、升學銜接5個範疇提出改善建議。
報告指出,通識科課程重論述輕內容、重文輕理,透過議題探究模式學習,在現行制度下學生須在平均14個小時內掌握「科學、科技與公共衛生」、「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等,建議政府須精簡課程內容,清楚定義每個單元下的關鍵學習概念,協助師生深化議題探究,並於通識科增設修讀選項,讓文科生接觸更多理科內容,理科生接觸更多文科內容。
評核方式鼓勵按框架作答
另外,通識科主要透過公開試作出評核,模式類近語文科的議論文寫作,時間限制變相鼓勵學生以坊間大行其道的框架作答,對訓練學生的高層次思維不但毫無助益,更會局限其想像力,加上開放性作答,難以客觀並細緻地將學生劃分為7個等級。團結香港基金認為,為增強考評機制的公平性及靈活性,當局可以考慮只列出及格或不及格兩個評分等級,並加入寫作以外的其他考評模式,在JUPAS中取消計算通識科得分,改為僅以及格作為升學要求。
團結香港基金又認為,教材缺乏有效監管,雖然現行的課程及評估指引並不鼓勵學校以教科書教學,但在實際教學中,依然有87%受訪教師表示會以教科書作為主要教學材料,顯示「毋須教科書」的理想完全脫離現實需要,故政府有必要公布教材審查準則,同時把審查範圍擴大至教科書附帶的補充材料。
公大校長黃玉山(右三),中大卓敏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右二),番禺會所華仁小學校長、前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通識教育)陳岡(左二),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右一)等一同發表教育研究報告。
通識科教師須更多支援
教師支援方面,通識科要求教師知識層面涵蓋人文、科學、商業等領域,更需要多元的教材,對教師構成額外的負擔。調查顯示,通識科的備課時間中位數比其他科目高出50%,更有76%受訪教師認為科目對他們要求過高,顯示通識科教師需要更多的支援,基金會建議,政府可考慮公布教學指南,概述通識科教師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再綜合視學所得,為教師提供持續專業的發展支援。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認為,目前的通識科課程結構鬆散,且偏重於時事討論。一些未經深層次思考的批評,除了證明其思維的狹窄,更是缺乏獨立思考的明證。他希望這個科目能有大幅改革,幫助青年人培育慎思明辨的頭腦,及海納百川的胸懷。
教育創新需可持續性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直言,教育創新需要可持續性,因應社會和時代轉變,需要不斷調整教學及考評方式,方可真正實現科目的教育目標。
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表示,科目設計須鼓勵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而非只注重考核的框架,只有真正做到活學活用,才能令通識科達到當年教改的美好願景。(記者葉珮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