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東】黎巴嫩歷劫之前的那道獨特風景線

2020-08-29 14:03
来源:香港商報副刊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早前發生大爆炸,讓全球人的目光都停留在這個中東小國之上。黎巴嫩的處境可說是四面楚歌,由歷史遺留下來的包袱、政治腐敗、經濟危機,再有新冠肺炎雪上加霜……似乎讓人們忘記了黎巴嫩曾有「中東瑞士」之稱、貝魯特也曾被冠以「中東小巴黎」雅號,種種背景,讓她成為中東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撰文:Ruth 攝影:Eddy Li


20世紀末期,貝魯特因黎巴嫩內戰被毀,重建之後的貝魯特有「中東小巴黎」之稱。圖中的港口美景已不復見,因早前的大爆炸而遭受嚴重損毀。

  中東最西化的國家
  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地理上雖屬於伊斯蘭大本營的中東國家,但因歷史上與基督教關係密切,所以形成複雜的宗教結構。全國面積10,452平方公里,約685萬人口中,基督徒與穆斯林比例大約各佔一半,穆斯林稍為多一點。在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兩大宗教下,又分為多個宗派,可以說是宗教多元化,但同時也為日後宗教衝突和內戰埋下了伏筆。


黎巴嫩傳統市場。 


在酒吧室外吸水煙的一群男士。

  在黎巴嫩這個中東國家,每座清真寺附近都幾乎有一座教堂,隨處可見人們在街上喝酒、女性在沙灘上穿比堅尼,儼如歐洲街頭般,當然也有身穿長袍、戴上頭巾的穆斯林女性,當地社會兼容多元文化的特色,在阿拉伯世界獨樹一幟,有學者曾坦言:「這裏可以是人間天堂,也可以是人間地獄,取決於宗教之間是否發生衝突。」


哈里薩是黎巴嫩境內重要的基督教聖地,建有哈里薩聖母像。

  黎巴嫩大部分地區是山地地形,只有沿海狹長海岸線上和貝卡谷地較為平坦,擁有溫和的地中海氣候,海拔較高的地區,冬季有時有大雪。


貝魯特西海岸邊上的石灰岩,被稱為鴿子岩(Pigeon Rocks)。
 

  黎巴嫩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也是舊約聖經記載描述最多的國度。早在二千多年前,腓尼基人已在這片土地生活,腓尼基人善於航海與經商,全盛時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貿易,其發明的22個腓尼基字母,與希伯來字母、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同源,大大提高了當時的書寫效率。


巴勒貝克位於貝魯特東北約85公里的貝卡谷地,羅馬人曾在此建造了恢宏的宗教建築群,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羅馬遺址,共有四座神廟,堪稱黎巴嫩的「長城」。


巴勒貝克神廟橫樑上的獅子頭石雕。

  戰火不斷的歷史背景
  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往往在戰爭中都無可避免地被牽扯其中,歷史中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阿拉伯帝國、鄂圖曼帝國統治,可說是一直處於烽火連天、硝煙瀰漫的歲月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二次世界大戰時,又受英軍佔領。直至1943年,黎巴嫩才擺脫法國託管宣布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


烈士廣場位於貝魯特市中心,毗鄰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中央雕像是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鄂圖曼帝國絞死的黎巴嫩民族主義者。

  不曉得是否上天一直在考驗該國人民的耐性,以為她宣布獨立、浴火重生了,卻在1975年因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方爆發長達15年的內戰,其後更演變成敘利亞和以色列的角力場,令這片土地淪為廢墟,90萬人流離失所。 

  在1990年,各方簽署協議停戰後,於黎巴嫩的衝突和矛盾仍未得到解決,包括敘利亞的長期佔領,令國民不滿,直至2005年發生「雪松革命」,才逼令敘利亞從黎巴嫩撤出1.5萬人的軍隊,結束29年的直接干預。


黎巴嫩的一個東儀馬龍尼禮天主教宗主教夏宮,位於迪曼,背靠雪山,景色優美。


夏宮內設有一個小教堂,頂部有精美的壁畫。

  2006年7月,黎巴嫩真主黨與以色列爆發衝突,戰爭持續了34天,最終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後停火;2008年5月,反對黨與政府爆發衝突,至少62人在內亂中死亡,最終在阿拉伯聯盟的調解下,結束這場政治僵局。

  其後,短暫的和平遮掩了社會、經濟許多不穩定因素,首都貝魯特布滿彈孔的牆垣,在一片太平及喧囂之中也不算突兀,更為市內添上一分歷史感和藝術感,成為歐美人士喜歡前往的旅遊目的地,畢竟境內有着人類最早一批城市與世界遺產,能夠尋索幾千年前的歷史,在歷史遺址旁邊悠閒地喝着美酒,想像幾千年前人們的生活,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旅遊體驗。但這些情景,都只曾出現在貝魯特大爆炸之前……


黎巴嫩的釀酒歷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但公元8世紀,伊斯蘭擴張到中東,導致黎巴嫩的釀酒業停頓,直至20世紀才恢復釀酒工業,而Ksara是黎巴嫩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地。


街邊小店的木雕工藝品。

[责任编辑:副刊]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