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全國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深圳、珠海、汕頭以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精神,走出了獨具特色的特區建設之路,帶動全省乃至全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的稅務實踐創造出許多可複製、可推廣的寶貴經驗,既是特區成就的一股強勁動力,也為新一輪改革開放注入勃勃生機。
圖為1996年的原珠海稅務部門稅務徵收所
稅收優惠激發特區開放型經濟「一池活水」
經濟特區成立初期,在經濟特區內開辦的中外合資經營等企業,可享受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等各類減、免、退稅優惠政策,有效吸引外資,為早期特區招商引資、發展外向型經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隨着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和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企業所得稅法》相繼公佈施行,我國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涉外稅收法律制度,為外商在特區投資發展提供了保障。
始創於1988年的珠海元朗食品有限公司是改革開放第一批中外合資企業,在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伍素萍看來,外資企業落戶珠海,「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兩免三減半」政策是指外商投資企業,可享受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2年免徵、3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的待遇。「特區的稅收政策提高了公司的競爭力,在早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伍素萍說道。
在招商引資、擴大開放的背景下,珠海、汕頭等特區湧現了一大批「三來一補」和三資企業,並率先運用國內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發展特區產業經濟,也由此造就了格力、金山、超聲、拉芳等一批知名企業。
作為其中的佼佼者,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在成立至今的29年間,迅速成長為了業內龍頭,在國內市場,格力中央空調實現連續7年佔有率全國第一。
「格力的發展從特區政策中獲益良多,從最初享受特區的優惠政策到如今能夠為國家和社會承擔更多的義務,各個政府部門包括稅務部門始終給予了公司充分的關心和支持。」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表示。
隨着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特區產業最早開始實現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轉變。在此背景下,我國不斷調整稅收優惠政策,比如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力度和擴大研發費用使用範圍,助力企業不斷加大創新力度、轉型升級。
廣東光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汕頭經濟特區的老牌工業企業,前身是成立於1980年的同平區光華街道化工組,如今已是全國精細化學品製造的龍頭企業。
「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研發投入大、成本高、周期長常常帶來不可避免的資金壓力,稅收優惠政策成為支持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助推器。』」光華科技總經理譚澤介紹,近10年來,公司累計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逾1.2億元,高新技術企業優惠約5500萬元,為公司研發體系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
2002年,珠海稅務部門已經開始推行網上報稅。
開拓性優化稅收營商環境為特區「築巢引鳳」
1987年4月29日,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明確規定,各職能工作部門對外商詢問的問題,應在24小時內作出答覆,在國內首開政府機關對企業服務承諾制先河。
「24小時內答覆」制度打響了「特區效率」的衝鋒號,更對推動特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對外窗口不斷增加,特區的優惠政策漸漸與其他地區「抹平」,不再獨特。如何解決「特區不特」的問題,持續保持特區競爭力?優化營商環境成了各地「角逐」企業和資金的「新高地」。
深化稅務領域「放管服」改革,從簡化辦稅資料、壓縮辦稅時間、優化辦稅環節等方面提升服務水平和效率,在打造特區「軟實力」的道路上勇當探路先鋒。
以珠海為例,辦稅便利化改革舉措層出迭見:1998年,珠海推出第一個網上辦稅系統;2000年,全國首個納稅人服務中心在珠海掛牌成立;2001年,珠海推行同城通辦;2006年,全國第一個「24小時」全天候自助辦稅服務廳在珠海建成;2014年,珠海首張電子發票開具……
汕頭市稅務部門以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推進汕潮揭同城化發展為契機,聯合潮州、揭陽稅務部門在全省率先開展跨區域合作優化稅收營商環境,共同構建區域稅收治理一體化發展框架,制定了統一個人所得稅核定徵收標準、優化跨市遷移流程、案件協查統一快速反應等12項合作舉措。
珠海橫琴稅務部門全國首創、自主研發的V-Tax遠程可視自助辦稅平台,讓稅務人員與納稅人跨境遠程可視化審批互動,實現讓納稅人辦稅「一次不用跑」和完全「非接觸式」辦稅。此外,全國率先推出跨境人民幣全程電子繳稅、「一區一廳一中心」智能聯動辦稅新模式……珠海橫琴稅務部門不斷提速升級跨境辦稅,對促進大灣區營商環境一體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北師大珠海分校副校長、管理學博士寧少林表示,特區稅務部門在政策落實、優化稅收營商環境、對接國家重大戰略等方面既有創新思路,又有務實舉措,為特區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記者李芳 盛芳齡 通訊員岳瑞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