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澳古道深石村冀開通村巴

2020-08-24
来源:香港商報

  大嶼山除了有秀麗風景,亦有不少古村,其中在東澳古道上的䃟石灣及深屈,聚居潮州人及客家人,但農業的式微,加上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現時主要是年長村民常住。村民出入主要靠古道,須徒步往大澳坐巴士或到沙螺灣乘渡輪往東涌,但動輒要走半小時至個多小時。深石村村代表吳鳳蓮表示,希望為村民爭取到村巴,由大澳開出巴士可兜上深屈道,接載村民往東涌。

  古道長10公里是行山熱點

  東澳古道是舊時往返東涌及大澳的主要通道,全長10多公里,現時是行山熱門點,市民沿途會經過多個地點,包括起點東涌、䃟頭、沙螺灣、䃟石灣、深屈,至終點大澳。

  吳鳳蓮已是第二屆出任深石村村代表,她指深石村的範圍包括深屈及䃟石灣的村落,深指深屈,石指䃟石灣,分別聚居客家人及潮州人,約200年前來到深石村定居。深屈以吳姓為主,有8、9個雜姓,人口約300,長住者只有30多人,多為長者。䃟石灣以黃姓為主,其餘約有10個雜姓氏,人口逾百人,但大部分已搬出外面居住,留下的亦多是長者,不多於20人。

  深石村村代表吳鳳蓮希望有村巴服務,便利深石村居民。 記者 鄭玉君攝

  深石村村民以前靠耕種、養禽畜為生,吳鳳蓮說雖然村落地處偏遠,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大家勤勤懇懇,所種瓜菜用艇運去大澳,初時用人手划,80年代轉用摩打艇快很多,豬、雞、鴨等則由元朗過來的街渡收集,運到元朗的中央市場。她說,以前是自給自足年代,連米都毋須購買,一年兩造(夏秋)種稻,還種黑糯米拿來浸酒,這些日子算來都過去了三四十年。

  嘉道理輔助會善行留印記

  農耕年代,還有仁心故事。上世紀50、60年代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即現時的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在深石村一帶提供支援,如興建農舍、豬欄、水池,派發種子、牛隻、豬苗和雞苗,亦提供農業貸款予村民,這些善行於今仍留有印記。一些建築物外圍刻有輔助會的英文簡稱KAAA。該會在東澳古道其他村落也有類似建設,但以深石村特別是䃟石灣擁有最多輔助會遺迹。記者在古道邊轉往深石碼頭的小路,就已發現好幾處。

  位於山坳高點的深石亭建於1971年,由帶髮修行的岑瑞珍為紀念母親而建,現在成為行山客休息地點。

  吳鳳蓮表示,政府在深石村亦做了大件事,留有石碑紀念。這座名為大嶼山深石村水圳碑記的石碑在古道山坳高處,在深石亭對面,石碑立於1959年1月1日,提及新界民政署署長何禮文和南約理民官許舒在深石村扶植農業,興建水圳,引灌水源的事。而相關的灌溉水塘、水渠、管道等現在仍發揮作用。

 

  大嶼山深石村水圳碑記記述了新界官員上世紀50年代協助當地農業的事迹。

  務農日子早已遠去,而深石村的地理位置加上政府政策,發展微乎其微,吳鳳蓮解說:「一百年前䃟石灣及深屈各有30多戶,一百年後都一樣,合共不多於80戶,根本無人願意搬入來,即使青馬大橋通車,交通稍為改善也沒用,因為40年前就不批地起屋,我們想起也不批,雖然祖先已住了兩百年,但已錯過擁有丁權的時限。」

  三山國王廟位處古道旁的平台上,訪客一不留神很易錯過。

  活化計劃最重要改善交通

  她續說,吳姓最早落腳深屈,祖先有留下一些土地,一些則租回來,以她家族為例,現在土地都用來種果樹,如蕉樹、大樹菠蘿、黃皮等,有收成會運去大澳銷售,或售給過路人,其中雞心黃皮最受歡迎,大澳長者很喜歡,亦有遠至元朗人士專誠駕車來購買。除了種果樹,還經營士多,在深屈灣畔的3間士多,其中一間就是她的家族經營,已有10多年。

  土木工程拓展署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現時正為東澳古道和沿途鄉村制訂活化計劃,推展文化保育及鄉村活化,問吳鳳蓮覺得深石村一帶有哪些具歷史的建築物,她想到的只有三山國王廟,這廟不知何時創立,門前對聯曰:「蹟著潮州,凜凜威風扶宋主;靈昭深石,巍巍廟貌鎮山河。」顯示廟宇與潮州有關。

  深石村荒廢農舍入口有KAAA字樣,是嘉道理農業輔助會的英文簡稱。

  另外,深石學校約有60年歷史,但已荒廢30多年,現在校舍一半被山泥覆蓋,一半被草樹遮蔽。吳鳳蓮認為活化最重要的是改善交通。她說,往來屯門及大澳的渡輪從不停靠深石碼頭,相信循水路改善機會微,最實際做法是提供村巴服務,大澳開往東涌的巴士可有部分班次停靠深屈,便利深石村村民出行。她將會向大澳鄉事委員會提出建議。(記者鄭玉君)

[责任编辑:鄭嬋娟]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