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香港新冠肺炎疫情未見平息迹象,昨又新增32宗本地確診個案,其中9宗源頭不明,意味疫情還在發酵之中,並未受控。
直至疫苗研發成功,人類長期與病毒共存,相信已是無奈事實。隨着各地重啟經濟,最近疫情皆見反彈,美國連破紀錄日新增超過6萬病例,日本東京也首次連續兩日錄得逾200個案,澳洲維多利亞省亦日增約300患者創新高;至於歐洲,疫情雖較高峰期緩和,但西、英、意、德、法等地仍維持每日數百宗新增確診,另外新加坡疫情同樣企於日均逾百宗水平。香港過去雖一度成功實現多日零確診,但無論如何,要求疫情持續歸零難免不切實際,尤其是生活必須繼續下去、經濟不能無限期停擺的大前提下,我們必須習慣適應疫下新常態,以更好策略將疫情影響降至最低。
新常態不代表可放任疫情,而是要全面精準針對高危環節加強抗疫,從而確保其餘大多數人及經濟社會運作如常。哪些是高危環節?經常往來或接觸其他高危地方及人士的機組、船運、口岸人員無疑是其中之一,政府日前宣布加強檢疫工作便為正確之舉。至於人群易聚又不常戴口罩的工種及環境,如食肆、酒店等,同樣須要嚴防管控。長者、長期病患亦是高危一組,縱然他們未必容易接觸病毒,但一旦染病則風險極高,故醫院、院舍的人流必須收緊。對於相關高危的處所、行業、人群等,絕對有需要使用嚴格的防疫抗疫標準。另外,教育當局宣布學校提早放暑假是必要的;不過,考慮到呈分試等考試重要,參考文憑試的成功經驗,相關靜態、可戴口罩、並可維持社交距離的活動,還是能夠安全進行的。以目前疫情狀況看,要談全港性停市、停工之類,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卻嫌不合比例地過大,除非病毒廣泛散播開去,否則疫情新常態不應包括停市、停工的常態化。
任何防疫抗疫措施,都需要市民配合。全體市民都必須保持嚴格自律,繼續勤洗手、戴口罩,做好一切必要的防疫措施,而懷疑染病、曾到高危地方或接觸高危人士,尤應加倍注重個人衛生,既毋讓自己淪為帶毒者,更不能成為身邊人的播毒者。要更有力防疫,還必須加快加強全民檢測,確保社區內完全排除隱性患者。食衛局局長陳肇始昨透露,近期每日病毒檢測量已增至超過7500個;可全港750萬人,這意味需時長達1000日方可完成全民檢測。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政府應先針對高危人士進行檢測,例如爆發群組的相關人士,以至長者及院舍人員;同時,亦應拓闊資源供應,例如可採用內地的檢測試劑,從而大幅增加檢測數量--北京市早前就已每日50萬的速度為全市人民檢測,更莫說每劑成本僅需100多元人民幣,而非現行香港主要使用外國試劑的約1000多港元。
為應對疫情新常態,我們須兩條腿走路,一是全港人人自律,盡快實現全民檢測;二是重點加強精準抗疫,不宜貿然全港封城,而箇中根本思維,乃是市民健康始終處於第一位,同時並兼顧減少對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唯有如此,才可將疫症對香港的衝擊降至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