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消息,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于昨夜发布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Ad5-nCoV”)I期人体临床试验结果。结果显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制出以腺病毒Ad5为载体的新冠疫苗,在一期临床的108个志愿者中,全部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反应。且结果显示出,该疫苗在I期时是安全的,免疫原性和人体耐受性是良好的,能够在人体内产生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而最终结果将在6个月内进行评估,并给予公开说明。
据悉,这是中国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结果,同时也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人体临床实验论文。
“该试验表明,单剂量的新型腺病毒新冠疫苗可在14天之内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使其有可能进一步研究。”
负责该研究的陈薇院士表示,“但是,应谨慎解释这些结果,开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并且触发这些免疫反应的能力并不一定表明该疫苗将保护人类免受新冠病毒的侵害,这一结果只显示了开发新冠疫苗的希望,但距离所有人都能使用这种新冠疫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柳叶刀》通过其官方微博称:首个1期临床试验COVID-19疫苗是安全的且耐受性良好,并能在人体内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这意味着,该疫苗存在进一步研究的潜力。
同一时间,《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richard horton)发布推文,分享了这则消息。他赞叹道,首个新冠病毒疫苗的人体实验结果发现,它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且能够诱导快速的免疫反应。“这些结果代表着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I期人体临床试验初步证实安全有效
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长期解决方案,面对新冠病毒这个人类共同的敌人,唯有疫苗,才能解忧。
如今,科学家正在全力开发疫苗与病毒赛跑。世卫组织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过118个疫苗项目正在进行,来自16个国家的顶尖科研团队、上千名科学家都在日以继夜的工作,数百亿资金驰援疫苗项目。
根据澎湃和央视的报道,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腺病毒新冠疫苗,此前已按照国际的规范,国内的法规,疫苗已经做了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可大规模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于3月16日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健康成年人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是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
根据论文显示,在I期人体临床试验中,科研人员以单中心、开放标签、非随机、剂量递增方式进行研究,共筛选了195个人,最终入组108人,受试者年龄范围在18~60岁之间(男性51%,女性49%,平均年龄36.3岁),并分成低剂量(5×10病毒颗粒/0·5ml,36名成人)、中剂量(1×10病毒颗粒/1.0ml,36位成人)或高剂量(1·5×10病毒颗粒/1.5ml,36位成人)三个剂量组,接受手臂肌肉注射疫苗。试验目的主要是观察和评估疫苗接种后7天内的不良事件,以及在接种疫苗后28天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结果。
试验志愿者的基线特征
研究人员在接种疫苗后定期对志愿者的血液进行测试,以查看疫苗是否刺激了人体两臂的免疫系统反应。事实上,该疫苗使用了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腺病毒,该病毒容易感染人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将编码新冠病毒穗突蛋白的遗传物质传递给细胞。然后,这些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并到达淋巴结,在免疫系统中,淋巴结会生成抗体,这些抗体会识别突刺蛋白并与冠状病毒抗争。该试验的理想状态,是希望志愿者的身体可以同时产生抗体和T细胞反应,以防御新冠病毒。
经过28天的注射试验过程后,结果显示,低剂量组的30名志愿者(83%)、中剂量组的30名志愿者(83%)、高剂量组27名志愿者(75%)在接种疫苗后的7天内报告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感到疼痛(58例/108【54%】)、发热(50例/108,【46%】)、疲劳(47例/108,【44%】)、头痛(42例/108,【39%】)和肌肉疼痛(18例/108,【17%】)。
另外,一位服用高剂量疫苗的志愿者报告称,他在接种后出现严重发烧,伴有严重的疲劳,呼吸急促和肌肉疼痛症状,但这些不良反应持续不到48小时。在疫苗接种后28天内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新冠疫苗接种后产生不良反应的数据表格
论文中称,这些不良反应事件可能与AD5腺病毒载体感染引起的病毒血症有关,因此在II期临床试验将选择中低剂量组做进一步评估。
在总抗体、中和抗体及细胞免疫反应方面,ELISp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主要是保持免疫活性抗体)和中和抗体在第14天显著增加,并在接种后28天达到峰值,大多数志愿者都显示出了中和抗体(94%、50%、75%)。这意味着,疫苗可产生显著的抗体免疫反应,能够在人体内产生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
所谓中和抗体,是指与病毒结合后能消除病毒感染能力的抗体,在杀灭细胞外的游离病毒起主要作用,也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抗体。因此,中和抗体的水平也被认为与疫苗最直接相关。
更重要的是,该新冠疫苗还刺激了大多数志愿者的特异性T细胞应答(反应),在高剂量和中等剂量的疫苗组中更是如此,在疫苗接种后14天达到峰值。其中低剂量组有83.3%(30 / 36)的志愿者得到特异性T细胞应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这一数字都达到了97.2%(35/36)。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 (ELISpot) 中的特异性T细胞分布图。(A):所有志愿者在第0、14和28天分泌干扰素γ(IFNγ)的特异性T细胞数量,并通过预置的 Ad5 型腺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进行分层。(B):接种后第14天和第28天,所有志愿者中酶联免疫斑点检测呈阳性的比例,并通过预置的AD5型腺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进行分层。
然而,尽管多次试验中表明,志愿者对新型腺病毒(普通感冒病毒载体/载体)疫苗存在一定的免疫反应,且抗体和T细胞反应均可以降低,但论文作者指出,参与该研究实验的44%-56%的志愿者,具有很高的既存免疫力(原先免疫力就非常强,跟疫苗无关),而且对疫苗的抗体和T细胞反应较弱。因此这一结果只是一个参考性质,需要更进一步进行大规模试验,进行深度分析评判。
参与这项研究的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朱凤才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发现,预先存在的Ad5免疫可能会减慢对SARS-CoV-2的快速免疫反应,并降低反应的峰值水平。此外,较高的预先存在的Ad5免疫可能还会对持久性产生负面影响疫苗引发的免疫反应”。
笔者注意到,论文中明确指出,该试验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其样本量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以及缺乏随机对照组,这限制了该疫苗拾取罕见的不良反应疫苗的能力或为其产生抗炎药的能力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免疫反应。在所有人都可以使用该试验疫苗之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该疫苗 II 期人体临床试验已经启动
根据北京日报的报道,该疫苗的 II 期人体临床试验已经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 II 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透露,新冠疫苗二期临床试验的508个志愿者已经注射完毕,正处于观察期,如果一切顺利,将在5月份揭盲。
根据《柳叶刀》论文显示,II期临床试验主要是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三个部分,以250名志愿者接受中剂量,125名低剂量和125名安慰剂进行实验。以确定是否可以复制该结果,并且确定在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存在500名健康人出现不良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正在进行的II期临床试验,包含了60岁以上的志愿者,这将是全球首次将60岁以上的健康人作为疫苗研究的重要目标人群。
针对陈薇院士发布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姜春来教授对媒体表示:“看下来,我的感觉就是总抗体、中和抗体、细胞免疫反应几个方面的指标都不错,值得往下走。”
实际上,该疫苗实验结果证实了初步的安全与有效性,与腺病毒疫苗本身特性是离不开的。
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在接受钛媒体专访表示,腺病毒疫苗的生产技术比较成熟,相对成本也比较低,该路线的疫苗也相对比较安全,这成为腺病毒疫苗这条路线的最大优势,它将为未来疫苗大面积使用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张林琦认为,整个疫苗研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中国有自己的新冠疫苗策略,而且公开了疫苗研究进程。包括腺病毒在内的多个新冠疫苗,都已经展示出了很好的安全性,进程还是很快的。包括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大规模产能性、以及疫苗的可及性,这几个方面谁能跑的快,肯定谁就做的最好。
5月14日,陈薇在接受解放军报采访时谈及疫苗研发过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成功进入临床试验,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大国形象、大国担当的体现,更是对人类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