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某些領域的轉型升級。在推進央行數字貨幣DCEP(DigitalCurrencyElectronicPayment)方面,中國有望成為全球首個「吃螃蟹」的國家,即率先將流通中的紙幣數字化,但過程可能是緩慢和偏謹慎的,會先行在一些地區的部分場景進行測試,然後逐漸向全國範圍推廣。
受訪專家認為,隨著金融科技的不斷進步,中國著手推出DCEP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舉措。與紙幣相比,DCEP擁有諸多優勢,主要改變的是貨幣形態、發放方式和支付結算方式,但短期內難撼動目前的支付格局,未來或有助人民幣的國際化。香港商報記者 朱輝豪
疫情助推數字人民幣出台
近日,有關DCEP的消息頻繁出現,先是農業銀行內測的「錢包」APP圖片在網上廣為流出,而後傳出蘇州市相城區各區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員工的交通補貼,將部分以數字貨幣形式發放到其數字錢包的信息。此外,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改革發展局4月22日還召開了法定數字人民幣試點推介會,包括數字貨幣的研發機構、試點商戶都受邀參加。
對於市場上的各種消息和傳聞,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表示,目前網傳DCEP信息為技術研發過程中的測試內容,並不意味著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行。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正在穩妥推進,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以不斷優化和完善功能。
近年來,「數字貨幣」的概念風起雲湧,從比特幣、以太幣等完全去中心化的虛擬(數字)貨幣,到目前仍處於醞釀中、設想運用區塊鏈技術等形成和運行無國界(超主權)的FacebookLibra,外界一直都投以極大的熱情。從2013年開始,多國央行亦高度關注數字貨幣,紛紛著手研究與本國貨幣掛鉤的央行數字貨幣。中國央行方面,從2014年起即組建數字貨幣研究團隊,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數字人民幣正式進入測試階段,中國有望成為全球首個推出央行數字貨幣的國家。
金磚匯通首席策略分析師趙相賓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央行敏銳地注意到數字貨幣的潛在價值和應用的光明前景,於是在2014年就開始行動。「央行認為只有跟進新的科技,才能保證國家政策和金融治理體系的先進性,這是上馬研究數字貨幣的背景。」
廬山國際智庫-九江學院國際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飛向本報記者表示,在經濟數字化加快推進的大背景下,央行研究儘快推出數字貨幣是順勢而為,這是科技進步和區塊鏈技術不斷落地應用的必然結果。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亦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數字人民幣的出台。
資料圖
DCEP優勢隱憂並存
DCEP定位於逐步替代流通中的紙幣,將實物紙幣變成數字化的貨幣,使得無現金化社會由此提速。而隨著DCEP的推廣,不僅可以節約使用紙幣所需的印刷、流通等環節的成本,還可以提高整體的支付效率、減少假幣的流通、降低洗錢和預防犯罪等。
孫飛指出,DCEP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它的優點非常明顯,不僅使用方便快捷,也有利於提高國家的金融監管能力。「由於具有可溯源性,DCEP在反腐、反洗錢、防偷稅漏稅等方面將發揮其作用。」
郭曉蓓提到,對央行來說,數字貨幣的優勢非常明顯,它能夠明顯提高支付效率、降低貨幣的製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促進反洗錢工作的開展等,但也會對現有貨幣系統產生衝擊,顛覆現有的貨幣發行方式和結算方式。
個人隱私保護備受關注
不過,與紙幣流通具有匿名性不同,DCEP只是有限匿名,雖然經過嚴格加密,但每筆交易都可能記錄在案,使用者的資金流向可能會被追蹤。因此,有人認為需要在貨幣設計上,尋求強化貨幣監管與保護個人隱私的平衡。
在趙相賓看來,DCEP提高了對金融風險的把控和應對能力,無論是追蹤隱秘非法活動還是洗錢,DCEP都讓金融穩定和對風險的管控如虎添翼。此外,DCEP的流通,將加強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執行力,利用大數據的分析,使得央行可以更便捷高效地追蹤貨幣流向和供需,從而為金融和經濟宏觀調控創造基礎條件。另一方面,由於DCEP不計息,它可以為金融市場的負利率創造基礎,有利於刺激消費規模的增長,為中國以消費拉動經濟發揮更大的支持作用。
短期難撼支付格局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相關人員的表述,DCEP具有國家信用,是法定貨幣,具有無限法償性,即市場不能拒絕接受數字貨幣。DCEP與法定貨幣等值,其功能屬性與紙幣完全一樣,只不過是紙幣的數字化形態,其定位是替代流通中的現金(M0)。分析人士認為,DCEP主要改變的是貨幣形態、發放方式和支付結算方式,在貨幣本身並沒有顛覆性變革,變革最大的是貨幣的支付結算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DCEP首期測試的交易流程中,其支付方式仍以掃碼為主,用戶體驗與目前以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為主的移動支付類似。但DCEP支付方式更勝一籌的地方在於,它甚至不需要網絡就能支付,只要支付雙方手機上裝有DCEP的數字錢包,通過接觸「碰一碰」就能完成轉賬支付功能,而傳統的電子支付在沒有信號的環境中無用武之地。市場人士認為,作為官方指定的支付媒介,DCEP將大大搶佔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等平台的市場份額,甚至完全替代。
「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是電子支付的工具,人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是貨幣,工具和錢的關係是本質區別。」趙相賓說,DCEP暫時不會改變目前的移動支付格局,隨著DCEP的落地和應用,它的優點就會更多地體現出來,雙方會有一段共存的時期。融合是兩者發展的趨勢,但到最後可能是數字貨幣的天下。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郭曉蓓認為,支付格局會發生一定的變化,一旦DCEP或者Libra等影響面比較大的數字貨幣出現,以微信支付、支付寶為代表的支付巨頭,會把原有業務場景進行遷移。此外,還會出現一些新的支付場景,比如外貿公司的結算、清算等。
分析人士指出,DCEP在法定強制性、隱私保護、離線支付等方面的確更勝一籌,但對支付產品而言,商業化的支付場景體驗優化或更加重要。相比之下,DCEP僅僅提供了另一種支付選擇,而能對支付寶等現有平台造成多大衝擊,取決於其自身的進一步優化程度和市場選擇。
或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隨著信息科技水平的發展,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推動貨幣的數字化(去現金化),甚至一些私人機構也企圖參與進來,比如用戶數以億計的Facebook,想藉助「天時地利」建立全球通行的貨幣Libra。但受制於監管機構的阻礙,Libra自去年6月發出首份白皮書以來,一路走得跌跌撞撞,多家本來有意願合作的企業相繼打了退堂鼓。在今年4月,Facebook公布的第二版白皮書,已刪除了把Libra打造為全球通貨的目標。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有望在全球率先推廣法定數字貨幣,不僅是金融科技領域的進步,也是中國企圖建立自己的全球清算體系的一個法門,將有助加快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央行推出數字貨幣,很有可能加快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因為互聯網本來就是無國界的,數字貨幣跨國交易和結算更容易。」孫飛說,數字人民幣可以繞開美元體系進行貿易結算,這種便利性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助力。
郭曉蓓提及,在人民幣穩健、能夠被周邊國家接受的前提下,數字貨幣將降低交易成本,最終有利於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趙相賓指出,隨著「一帶一路」共識在更多國家的推動,DCEP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更好條件,將助力人民幣清算系統的建設,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和速度,以及發揮作用安全性,甚至可以取代目前以美國為首的結算網絡SWIFT系統。
不過,亦有分析人士認為,一種貨幣在國際上的地位主要取決於該國綜合國力和經濟穩健程度,而不在於貨幣本身的存在形式。即使中國率先推出數字貨幣,是否能夠奠定自己在數字貨幣領域的領先地位和規則制定上的話語權,能否由此就使中國的數字貨幣成為全球的數字中心貨幣,完全取決於中國所運用的技術方案是否領先,以及中國國際影響力是否全球領先。但如果人民幣不能成為國際中心貨幣,數字人民幣同樣很難成為國際數字貨幣的中心貨幣。
全面推廣仍需時日
和以往的重大改革一樣,數字人民幣也採取在某些地區先行試驗的策略。目前而言,DCEP只是進入測試階段,距離全國範圍的推廣應用仍有很長一段距離,而要完全代替流通中的紙幣,則仍需時日。中信證券研報指出,從中長期來看,目前國內M0規模8.3萬億(增速逐年下降至5%以內),作為M0部分替代,預計DCEP投放量將在萬億規模。受客戶習慣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取決於現金交易替換規模和電子支付替換規模。
分析人士指出,數字貨幣替代紙幣的程度取決於多方面因素,如智能手機的普遍使用、相關金融知識的普及等,開始階段有些人可能並不能接受電子版的央行貨幣,認為還是紙幣更安全。另外,現金的匿名性比DCEP高,吸引一部分人會繼續使用現金。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兩者應該是共存的。
郭曉蓓認為,數字人民幣發行和落地是否成功,可能的關鍵條件在於:一是良好的發行兌換激勵機制和暢通靈活兌付通道;二是市場接受程度和應用場景適用性。目前,支付寶、微信支付在中國場景性支付和消費中佔據重要份額,國內用戶和市場已對此形成路徑依賴,數字人民幣應加強與現有的支付和金融機構的合作和融合,形成廣泛細微、覆蓋線上線下服務模式,提高市場接受程度和應用場景的適應性。
此外,在跨境支付使用方面,郭曉蓓指出,取決於全球化的合作夥伴和靈活的監管適應性,這也意味著中國對數字人民幣應採取更加開放的態度,例如,允許數字人民幣與美元等法定貨幣之間實現可自由兌換等。同時,在發行制度和監管方面,力求更大的靈活適應性,以滿足各國對於數字貨幣和貨幣交易支付中的監管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