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中國經濟有潛力有能力走出低穀

2020-04-18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

資料圖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帶來沉重打擊,作為首個公布第一季經濟數據的主要經濟體,中國昨日交出的成績表充分顯示箇中嚴重性,GDP居然按年大跌6.8%,創出1992年有紀錄以來最差。然而,隨着國內疫情威脅逐漸消退,普遍預期中國經濟最壞時刻已經過去,展望下季便將好轉反彈。昨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便強調要加大「六穩」力度,重點做到「六保」,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包括釋放消費潛力、支持企業出口轉內銷等等,令人期待系列政策的推出和彰顯成效。

  首季數據所反映的,乃疫情最高峰時的滯後慘況;可幸中國現已基本走出疫情陰霾,關注焦點已從疫下經濟轉移疫後經濟。近期,內地每日新增確診人數便降至低雙位數,當中大部分且是輸入個案,情況跟2月初日均多逾3000人確診不可相提並論,亦跟現時美國每日幾乎有近30000人確診有着天壤之別。此所以在西方仍在不斷收緊社交隔離措施又或爭拗何時如何重啟經濟時,中國上月起已有條件逐步撤出封閉式管理,目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已達99%,人員復崗率達到94%,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復工率亦達91%和84%。

  不過,受累外需大減,畢竟許多地方仍然停市停工,由入口原材料到出口製成品,也影響到中國供應鏈和產業鏈的正常運作。再加上外圍疫情仍不明朗,中國仍須慎防疫症重新流入,而且國內潛藏的無症狀感染者問題,亦須重度重視,一旦處理不善就可能釀成第二波疫情,以致窒礙當前復工復產進程。所以,繼續把好疫情關和有效擴大內需,皆是確保中國經濟社會恢復穩定的必由之路。

  有了第一波抗疫經驗,中國早檢測、早隔離、早治療既有穩紮基礎,擴大檢測即發現無症狀患者的工作亦在穩步推進,均有助管控第二波疫情對經濟社會的衝擊。而財幣雙策的工具箱仍然豐富,亦大有條件、大有空間、大有能力支持經濟發展;且中國人口多、市場大、產業體系全,加之民間儲蓄率較高,只要有效鼓勵引導,讓大家放心消費投資,相關潛力便可釋放出來,有利推動疫後經濟的報復性回補以至反彈。

  政治局會議精神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其中穩是大局,必須確保疫情不反彈,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要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其中,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具體措施將包括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等;至於穩健的貨幣政策亦要更加靈活適度,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把資金用到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上。冀望刺激經濟政策組合拳持續有力打出。受世紀疫情的極大衝擊,中國經濟首季遭遇空前困難,但無論倒退幅度抑或持續時間,皆料優於其他仍跟疫症搏鬥的地方;展望將來,挑戰確實是前所未有的,但我們對前景卻不用過分悲觀,中國經濟有潛力有韌性有能力走出低谷。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