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传户晓的“湾仔码头”,盛载臧健和的真人传奇故事,而一个个饺子也串起中国人的思家之情。臧健和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小时候,跟着妈妈包饺子给一家人吃;长大了,包饺子给女儿、给朋友;后来,我包给13亿同胞吃,想到大家吃到我们的水饺心里暖暖的,很有成就感。”
如今,这个有“水饺皇后”之称的“臧姑娘”走了,享年73岁。
本是山东姑娘的臧健和,1977年是她人生的转折点。臧健和当年带着两个年幼女儿,前往泰国寻亲途中,因意外被迫济留香港。为了寻找栖身之处,臧健和跌跌撞撞,几经周折才在铜锣湾旧电车厂附近的一栋旧楼里,找到了一个只有4平米的棺材房。挣扎了这么多年,她又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臧健和不懂粤语更不懂英语,只好在酒店找了一份杂工的工作,但这份工作的收入根本无法负担房租、生活费和两个孩子的学费。臧健和只好再打两份工:一个是给糖尿病人打针,一个是晚上11点后去洗电车。
由于当时香港还没有地铁,维港的船运是主要交通方式,那附近也是人流最密集的地方。臧健和就把卖水饺的地方选在了湾仔的码头,用500块港币自制了一辆木头推车,开始了在推车上卖水饺的生活。
臧健和在“水饺生涯”的初期,同时也面临着“北方水饺在南方水土不服”和香港城管“走鬼”的双重压力。关于躲城管,除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外,剩下的自己并不能控制,但她对于饺子口感的改进则下了大工夫钻研。
臧健和深知顾客才是最了解饺子缺点的人,于是她养成了观察顾客的习惯。她发现,香港人吃自己的饺子总是吃馅不吃皮,询问后被告知:“饺子皮厚得像棉被,怎么下得了口?"
经过连续几个晚上的钻研,她成功改进了饺子的制作流程,把肥肉与瘦肉的比例由5∶5改成3∶7,同时把厚皮也研制成爽滑筋道的薄皮。从那之后,臧健和获得了第一批固定客源,而“湾仔码头水饺”的品牌效应开始显现。
1983年,香港大丸百货看中了她的饺子,想要投资建立品牌。大丸是第一家进入香港的日本百货,不仅拥有超级市场、百货公司等出货渠道,还掌握着香港大量的人流量,影响了香港两代人的购物模式。
不过谁都没想到的是,臧健和接连拒绝了大丸百货两次。臧健和后来回忆道:“如果我自己做出来的品牌变成日本人的牌子,一旦我的技术被学去,我的保障就完全丧失了。”
最终,双方以保住“湾仔码头北京水饺”的牌子,并由日方提供牌照、工厂的条件,签下了20年的合作条约。有了资本和渠道的帮助,臧健和与湾仔码头水饺正式起航,产品也从单一的速冻水饺变成了冷冻产品,随着大丸百货的推广,到1983年湾仔码头已经成为香港冻食第一品牌。
臧健和近年鲜有露面,对上一次已是去年4月,当时她曾坐轮椅亲身出席香港中文大学敬文书院臧健和堂命名典礼,书院的多用途礼堂以其名字冠名,典礼则由臧健和及中大校长段崇智主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