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年氣氛愈發濃烈的上周,一個名為《啥是佩奇》的電影宣傳片火了,不少人的朋友圈,甚至於不少網絡營銷號和政務號都要蹭一把「啥是佩奇」的熱點。
作為一部賀歲檔電影的宣傳片,《啥是佩奇》並沒有如其他電影宣傳片一樣只是將電影的精彩片段剪輯濃縮在一起,而是另辟蹊徑,講述了一個以「過年」和「親情」為內核的獨立故事:在農村渴望兒孫回家過年的爺爺,在與孫子通電話時,模模糊糊地聽到孫子想要「佩奇」。於是,從未聽過「佩奇」的爺爺,就在村中四處打聽什麼是佩奇,最後硬是手工打造了一個類似佩奇卻又十分怪異的「鄉村版手工佩奇」。許多網友看過短片之後,紛紛表示「想起了家人」、「感動到掉淚」。
中國社會真實側面紀錄
應該說,就短片本身而言,它推出於即將過年的時間節點,拋棄了佩奇系列卡通片自身的西方味道,而且完完全全的將其故事中國化,將主要場景放在中國農村,以中國式的家庭親情作為主線,喚起了所有思鄉心切的城裡人的心理共鳴,再加上「佩奇」這一兒童和青年人都耳熟能詳的「大IP」加持和各類商業渠道的分發傳播,在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之下,該片想不紅都難。
更為重要的是,短片在承擔了宣傳影片的主要功能之外,亦從更深的層面揭示了一系列正困擾?當代國人的問題。比如,爺爺與孫子、爺爺與兒子之間的巨大代溝,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之間的衝突,農村信息的封閉與傳統生活方式的衰敗,在科技現代化潮流中被裹挾?蹣跚前進的農村和老年人等等。這也是為何短片在提供了娛樂素材的同時,還在文化圈引起不少討論,引發諸如「誇大城鄉差距」、「將老人刻畫的無知」等等批評的聲音。從某種程度上,短片雖然只是一部電影宣傳片,卻也可以被視作一篇當代中國社會真實側面的紀錄。從這個意義上說,《啥是佩奇》的成功,正正歸功於短片深深扎根中國社會現實的本土化選擇。
事實上,隨着中國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和中國觀眾的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觀眾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在大熒幕上接受單方面感官刺激,而是希望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和現實共鳴。回看2018年,玄幻劇、穿越劇、流量劇大幅退潮,而廣受好評的多部影片,如《我不是藥神》、《狗十三》、《無名之輩》、《江湖兒女》等,幾乎都可以視作這類關注個體困境的現實主義影片。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經過幾十年劇烈的社會變動,中國社會內部積累了豐富多彩的藝術素材,培養了眾多關注現實的觀眾。《啥是佩奇》的大火,也正是在提醒我們的創作者們,根植中國、根植現實,將會是既叫好又叫座的創作取向。
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