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篇名為《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章稱,一些貧困地區的學校通過直播名校成都七中的課堂教學,結果「16年來,7.2萬名學生,跟隨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數成功考取了本科」。在朋友圈中,很多人激動地分享這一文章,認為這是抹平發達與落後地區教育差距的良好辦法。但同時,也有不少人對文章描述內容產生質疑,認為其中事實不準確,甚或被解讀成網課公司的宣傳「軟文」。圍繞直播教育的效果,網絡產生了似乎截然相反的兩種意見。
在美高達95%輟學率
其實,「一塊屏幕」的故事看似新鮮,但從本質上來說卻無非是「線上教育」的一種。事實上,早在2012年,美國的多家頂尖大學就因為設立了網絡學習平台,提供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而引起了一陣「幕課熱潮」。在當時,就有不少評論認為,幕課模式的誕生,將徹底顛覆現有的高等教育模式,讓更多人享受優質的高等教育,從而起到教育「平權化」的正面作用。然而,多年事實說明,MOOC模式固然能夠對一部分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比如那些因為地理、財務或其他原因無法直接到大學接受教育的學生。但說要依靠MOOC來實現教育平等,那現實無疑是殘酷的:一方面,統計顯示,MOOC的輟學率高達95%,絕大多數學生無法完成MOOC全部課程;另一方面,MOOC在中國的使用者絕大多數分布在一線城市和教育發達城市--曾經志在抹平教育鴻溝的MOOC,最終還是演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精英教育」。
誠然,對那5%完成課程的學生來說,MOOC模式對於他們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無疑有着巨大的意義。但對剩下的95%來說,MOOC顯然無法承擔起「改變命運」的重任。畢竟,能夠真正聽懂並吸收頂尖大學課程的人,本身已經需要相當的教育程度;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個性化的定製,有效的互動和管理,MOOC的教育成效始終不如當面授課。更不必說在巨大的製作費用和平台維護費用面前,已有不少MOOC平台結業或取消了免費模式,以換取平台的持續運作。換言之,縱使背負着「教育平權」的重任,但在精英教育的體系之下,MOOC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只能是稍稍擴大「精英」的範圍而已。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有形或無形的「天花板」,一直存在着。
提供教育以外機會
有了MOOC的例子做參考,再看中國的網絡直播教育實驗,或許能夠看得更加清晰:對於那些本身有希望從高考制度中脫穎而出的學生來說,「一塊屏幕」無疑給他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資源,假如再有教師、學校和教育機構的幫助和投入,他們便成為了文章中那些被屏幕改變命運」的幸運兒。但對於在教育資源上面臨先天不足的絕大多數學生來說,他們通過「一塊屏幕」看到的或許只是巨大的差距,所能產生的也只會是輟學的慾望;更重要的是欠發達地區在教育環境、理念、管理等層面的落後,讓直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
歸根結底,「一塊屏幕」固然有其意義,但其作用充其量只是擴大了「精英」的範圍。在應試教育「掐尖模式」的大前提下,無論什麼樣的模式創新,也終究無法產生普惠、平等。與其爭論「一塊屏幕」能否帶來「教育平等」,倒不如思考如何提供「機會平等」,給教育欠發達地區的孩子提供更多教育以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