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的中高收入群體而言,海外就醫正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據某機構不完全統計顯示,僅2017年中國到海外就醫的人數已突破60萬人次,其中80%是癌症患者。有市場預測,未來十年中國的海外醫療市場潛力有可能超過數百億美元。
不少人以為,海外就醫能得到更好的治療,享受更好的待遇。然而,事情卻並非如此。最近有報道稱,湖南破獲了一起利用海外就醫實施詐騙的案件。經初步核實,該案涉及26個省份,受害人達1700多人,損失金額巨大。這起案件再次折射出了海外就醫亂象。
去不去海外就醫關鍵看病種
中國患者大量出現在全球頂級醫院,背後是中國與發達國家在診斷、治療、藥品之間的差距,以及中國富裕階層的崛起。
肺癌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發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也是威脅國人生命健康的“頭號癌魔”。3年前,葛先生被確診為晚期肺腺癌。大劑量的化療,很快就讓葛先生吃不消了。但他又不想放棄治療,後來通過朋友介紹,了解到美國在治療肺腺癌方面有優勢,於是,葛先生積極地投入到海外治療。目前,已經帶藥回國繼續治療的葛先生,恢複了正常的工作、生活。
在今年的腫瘤宣傳周上,記者獲悉,目前我國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在30%左右,而發達國家達到了70%至80%。原因是目前我國對腫瘤的診斷還處於發展階段,腫瘤患者中相當一部分人發現時已處於中晚期,不少患者甚至已經出現了腫瘤轉移。其中不少重症患者紛紛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對此,中國工程院孫燕院士指出,得了癌症到國外治療其實是誤區。“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國常見癌症的治療水平並不遜色於美國。”孫燕院士舉例說,像食管癌、鼻咽癌、肝癌等,這些腫瘤在歐美國家比較少見,“國外醫生的臨床經驗遠遠不及國內醫生豐富。”
正如孫燕院士所言,當越來越多的國人紛紛遠渡重洋去海外就醫時,也有不少外國患者不遠萬裏到中國尋醫問藥。“來中國治病是正確的決定。”曾在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接受治療的《巴基斯坦觀察家報》主編紮希德·馬利克感歎道。
年近八旬的紮希德·馬利克在當地醫院查出患有晚期食管癌且已轉移到肝髒。和家人一起比較了美國、英國和中國的腫瘤醫院後,最終決定到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接受治療。“原因在於,在中國接受治療的費用可能是在英國或美國治病的三分之一;再者,中國在治療食管癌和其他很多疾病方面,治療方法更加獨特。”
“目前,我國不少‘國家隊’腫瘤醫院的醫生診療水平是高於發達國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赫捷也表示,“因為我們臨床經驗豐富,經手的病例更多,我們一線醫生一年做的手術量,是很多外國醫生一輩子都達不到的數量。”其實,是否需要出國看病,關鍵要看病種。類似肺癌這些常見癌症,國內外治療差距並不明顯,而且現在很多國外的臨床研究,中國醫院也都參與其中,國內患者申請入組並不困難。
但孫燕院士同時也承認,在新藥研發方面我國的確與美國存在一定差距。因為僅2017年,美國FDA就批准了6種肺癌新藥。新藥的出現意味著新的治療選擇,與此同時,肺癌的基因檢測也運用得越來越普遍。此外,還有一些研究正在探索聯合用藥,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用或與化療聯用以期提高肺癌治療效果。
這是我國未來面臨的一個非常重大的挑戰。
警惕求生欲背後的陷阱
近些年,海外就醫業務蓬勃興起,在給很多人“生的希望”的同時,潛在的問題也逐漸顯現。
煤炭總醫院 ICU科副主任醫師鄭山海撰文指出,相比於國內就診,到海外就診,終歸是遠隔重洋,言語可能不通,信息的隔閡會更大。因此,多數到國外就診人群都需要中介機構來牽線搭橋,但什么樣的人有資格來做這方面的中介?這些機構如何保證遇到問題醫療進行規范維權?利用重症患者的求生欲望,中介機構不斷渲染既往成功案例,鼓吹海外就醫的療效,讓患者對治療充滿了無限的希望。但事實上,由於疾病的複雜性和個體的差異,沒有兩個人所患的疾病是相同的,前人的成功僅能作為一種參考,不可能被複制。但中介機構鼓吹希望,讓患者花巨資去嘗試,有時候未必能讓癌症患者得到有效治療,還可能會耽誤患者的治療時機。
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承載著患者生命希望,公眾對待每一個步驟都需要了解清楚。
首先,簽約時一定要注意,相關機構應擁有該國醫院的授權,作為正式條款寫入雙方簽訂的合約,以避免不實宣傳帶來的經濟損失和治療風險;其次,患者還可以根據服務機構能否提供治療費用折扣來判斷中介的真假。由於正規機構的服務費用和治療費用是完全分開的,因此,患者可以要求服務機構將費用折扣寫入服務合約,並寫明違約責任,以便一旦遭遇欺詐可以維權;另外,如果真的想去海外就醫,一定要辦理醫療簽證。如果患者使用旅遊簽證出國,一旦發生糾紛會陷入簽證欺詐,後果可想而知。
做出海外就醫選擇,患者和家屬應該明確上述問題之外,在面對市場的種種誘惑與誇大宣傳時,還應該多問些“為什么”,警惕虛擬希望所帶來的陷阱。
存在多種不可預知風險
業界專家認為,海外就醫不能被地域局限住視野,只要能將國外的先進醫療技術、創新治療方案應用在患者身上,就是好的就醫方式。
然而,專家不建議重症患者都一窩蜂地去國外治療。“就醫流程及法律法規的差異、患者身體的狀況等因素,都會引發海外就醫的風險。”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腫瘤中心副主任付振明看來,海外就醫其實存在很多不可預知的風險,首當其沖就是翻譯問題。
付振明指出,醫學翻譯和普通翻譯不同,不僅要將患者的病情全部翻譯過來,而且還要翻譯得非常准確詳細,只有這樣才有助於國外醫生對疾病給出合理的治療建議,否則的話,就會造成很大的誤會,從而耽誤了治療。“還有一點必須要引起注意,那就是海外就醫存在手術後隨訪難的問題。”
在采訪中幾位專家都強調,目前國內一些大型醫院都與國外醫院有國際遠程會診合作,疑難腫瘤患者均可通過遠程會診,讓國內外專家共同討論制訂最佳治療方案,然後在國內進行治療。
麻省醫療國際也提醒患者,准備出國就醫前,應先對國外相關疾病的治療情況有初步的了解,比如海外醫療有哪些有效的治療方案、藥品信息及臨床試驗等信息進行了解,對術後效果如何,治療需要多少費用等問題,來衡量海外就醫的必要性,從而讓出國看病之行發揮出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