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台商,擋不住的西行路

2018-05-14
来源:香港商报

   靈童

  以往看深圳文博會逛台灣館,都是一種美的享受,因為這裏布展好、展品又精緻,既有台灣民間的特色,又不乏現代的精美,有一種在日本街頭行走的錯覺,又有穿行台灣鬧市的現場感。

  但是,今年則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失去補貼 展位縮小

  曾經,這裏人氣最旺,每年的成交額都在3000萬美元以上,號稱文博會現場成交的第一大戶,現場表演幾乎一直要持續到文博會結束之時,可以說是文博會最晚拆櫃的地方。

  但是,今年現場表演沒有了,展位面積從上屆的2550平米,直線下降到今屆的1350平米,往年最少都有80位展商,但今屆只有30位展商,台灣館變安靜了、變冷清了。從表面來看,是換了組團單位,經辦台灣館近十屆的台灣貿易中心,今年退場,換成了台灣商業聯合總會。

  台灣貿易中心有?多年的辦展經驗,而且每次都是從深圳文博會滿載而歸,此番中途換帥,據說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因台灣貿易中心有官方的背景。但更讓新組團單位捉襟見肘的是往屆都有的政府補貼,今屆沒有了,因為台灣當局鼓勵南下而不支持西行,展位縮小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展出質量卻提升了

  但即便是面臨?重重的阻隔,台商參展文博會的決心沒有動搖。台灣館面積縮小了,但展出的質量卻提升了。

  號稱台灣第一文產品牌的綺麗珊瑚帶?兩座重達10公斤以上的寶石珊瑚來參展,在文博會開幕的第一天,該公司董事長洪明麗女士分別向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西藏布達拉宮各捐贈了一株珍稀紅珊瑚樹。捐贈儀式簡短而又低調,也是不想引起台灣當局太多重視。但這種血濃於水的感情,卻讓人感受到兩岸的情誼是任何人也沒法阻攔的。

  「台灣精選」10位工藝大師的力作,更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他們的作品也只有在中華大地才能引起最強烈的共鳴。

  當然不只有台灣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靈童邂逅了首次來參展深圳文博會的漢聲。有意思的是漢聲本身並沒有單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作品或者產品,但卻佔據了非遺館顯赫的位置和相當面積的展位,它憑什麼呢?

  憑的是它對中華民間文化40多年來的挖掘,而這是什麼,這是中華文化的根。漢聲此次帶來了一百多本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珍貴書籍,展出了諸如《黃河十四走》、《手打中國結》、《曹雪芹扎燕風箏》、《民間剪紙精品》、《兩千虎圖》、《布牌子》等多個絕版書籍。不獨有展出,漢聲的創辦者黃永松還親自到場講述漢聲如何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這些在大陸書店很難看到的書籍,卻在這裏能讓讀者大飽眼福,應該感謝台灣對中華文化傳承所做的貢獻。也正是中華文化的根脈,能讓兩岸的年輕人走到一起。在漢聲的展位上,用繁體字印刷、展出的舊書,翻閱最多的竟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展方表示由於受限於這些書不能郵寄,當即就有讀者表示要親赴台灣購書。

  在全球開放的今天,怎可能限制台商到大陸的發展,又怎可能限制兩岸的交流?青山遮不住,畢竟西流去。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