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

習总将首访印度 龍象有望攜手起舞

2014-09-11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訊】本月12日至19日,習近平將對塔吉克斯坦、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印度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在塔吉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領導人峰會,其間,將在印度就中印關系及中國對南亞政策發表演講。這是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后首次訪問印度。對於習近平此次出訪,境外媒體分析稱,中印將迎來廣闊合作前景。

  開拓中印合作空間

  習近平9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印度總理特使、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時強調,中印都是發展中大國和新興市場國家,都處在民族復興的關鍵階段,兩國友好交往源遠流長。發展中印關系是兩國人民的共同期望,前景廣闊。

  多瓦爾轉達了莫迪總理致習近平主席的口信。莫迪在口信中表示,印中都是人口大國,互為鄰國,也同是兩個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兩國在和平友好的氣氛中加強合作,不僅有利於各自發展,也將為地區和世界繁榮作出重要貢獻。

  習近平這次出訪中亞、南亞,緊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孟加拉及斯里蘭卡的行程,意在鞏固中國在中亞及南亞影響力,抗衡安倍在有關地區的外交角力。

  中國的和平崛起為世界創造了接觸中國的機會,中印也正逐漸成為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制造業與印度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增加了雙方經濟的互補性,若「世界工廠」和「世界辦公室」能促進軟硬結合,中印將迎來廣闊合作前景。

  鐵路領域或將廣泛合作

  印度媒體10日援引政府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習近平主席訪印時,雙方關於鐵路項目的討論將涉及引入子彈頭列車、升級現有鐵路線、改建火車站、鐵路學術和人員合作等廣泛領域。

  報道還援引鐵道部總工程師何華武的話說,中國將提供子彈頭列車或高鐵方面先進技術,同時也會是較為經濟的。

  有跡象顯示,六條印度境內鐵路將考慮采用中國子彈頭列車。何華武表示,中國提供的每公里鐵路造價,將低於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和韓國等國。

  華無包圍印度之意

  就在印度上下等待習近平到訪之時,印度外交部長斯瓦拉杰卻向中國提出了尖銳的要求:她在8日明確表示,要印度支持「一個中國政策」,中國領導人應尊重「一個印度政策」(即承認中國藏南地區屬於印度)。

  據《印度時報》9日清晨報道,印度自2010年起拒絕支持「一個中國政策」。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到訪印度時,印方就把這個概念從聯合聲明中撤除。

  印度長期占據中國藏南地區,并稱之為阿魯納恰爾邦。該地區處於西藏自治區6個縣的管轄範圍之內,中國政府一直不承認印度擁有該地區的主權。

  中國外交部9日下午在媒體吹風會上曾表示,從中方來講,印度是和我們有著數千年友好關系的國家,同時,在當今世界,也是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中國家的夥伴,雙方關系的發展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內政、互不侵犯的重要基礎之上,中國從來沒有,今后也不會有所謂的以軍事或其他手段來包圍印度的這樣的意圖。

中日相爭印度兩邊得利

  作為亞洲的三個大國,印度、日本和中國的關系極其复雜。《華爾街日報》AndrewBrowne9月10日報道稱,當印度新一任總理莫迪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京都給彼此以「熊抱」時,有些人將這個擁抱視為兩國戰略友好的一個標誌,意在從印度洋到西太平洋將中國包圍。這一想法很誘人,但事情可不那麼簡單。實際上,莫迪對效仿中國比對遏制中國更感興趣。

  印度更欲效仿中國

  三國關系的复雜性給上任之初的莫迪帶來了很好的機會。中日對峙局面將是莫迪任期內能夠利用的最大機遇之一。如果他處理得當,有可能為印度爭取到獲迫切所需的投資,并提升印度的國家安全。

  莫迪的行動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上周他結束了日本之行,這是他作為印度總理首度出訪大國。日本表示,將在未來五年向印度投資近350億美元,而此次訪日也使得兩國的「特殊」戰略及全球夥伴關系得到了強化。由此帶來的可能結果是,日本的軍事技術將出售給印度。

  本月晚些時候,莫迪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德里舉行會晤。預計中方屆時可能也會帶來令人矚目的投資計劃。據新華社報道,兩位領導人幾周前在金磚國家峰會上相聚時,習近平告訴莫迪,中國和印度是長期的戰略合作夥伴,而非競爭對手。

  實際上,莫迪對效仿中國比對遏制中國更感興趣。他上任之初曾承諾創造制造業工作崗位、修建高速鐵路和「智能」城市。這是一種移植到印度次大陸的中國經濟模式,這種模式優先考慮修建城市基礎設施,以便推動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崗位。

  印度或可左右逢源

  康奈爾大學教授普拉薩德說,莫迪是一位聰明的政治家,他意識到了中國希望與印度加強經貿聯繫,從而讓這個可能阻擾中國在亞洲擴大影響力的強大鄰國保持中立;而日本則希望透過加強與印度的關系來遏制中國崛起。

  普拉薩德稱,印度可以從兩邊都得利,但必須使用一些巧妙的平衡手段,它的身上有中日想要的東西。他說,除非地區緊張局勢升級,才可能迫使印度在中國和日本間做出選擇。

日印走近將改變亞洲格局?

  印度新總理莫迪把日本選為上任后訪問的首個全球大經濟體,而且時間長達四天。兩個年齡相差四年又四天的人在四天里多次會面,又是熱烈擁抱又是簽署多項雙邊合作協議,考慮到兩人的諸多相似之處(民族主義色彩強烈,擁有較高的民意支持率,都志在振興經濟),兩國的共性(相似的政治價值觀、都熱烈追求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以及兩國的諸多互補之處(日本有印度需要的技術與資金,印度有日本想要的市場、勞動力與生產基地),引發日印兩國與歐美媒體驚呼連連,甚至有媒體認為日印走近對亞洲的影響將比肩中國崛起與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戰略。

  印20年內難趕超中國

  真的如此麼?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戰略室主任薛力就此撰稿分析稱,印度的發展潜力來自英語、源自英國的法律體系與比較穩定的政局等方面,但最大潜力在於年輕的人口結構。影響印度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有:聯邦制、種姓制度、約3億的文盲人口、低下的行政效率,但最大的不足是印度教所蘊含的哲學理念:轉世信念所導致的向內心尋求生命意義與生活幸福感。這種生活哲學促使人不怎麼追求物質生活的豐富。

  眾所周知,尼赫魯以來印度的國家戰略目標就是成為政治經濟大國。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目前也只能說是中等國家。上述分析顯示,即使莫迪的任期像印度前總理辛格一樣長達十年,也難以實現中國式的持續高增長,更別提經濟總量趕上中國。由此可推斷,印度的全球政治經濟地位在二十年內不太可能趕上中國。

  對日本而言,尚難找到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卻很容易判定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根本原因:少子高齡化。日本是高度發達的經濟體,在提高人力資本效益、提高經濟效率、提升行政效率、推進城市化等方面已經鮮有大的空間。從長遠看,日本將緩慢但不可阻止地相對衰弱,直到成為武村正義所說的「小而閃光的國家」,那時的日本,是一個在全球比較重要的國家,但只能處於全球第二梯隊,遠不是一個世界性政治經濟大國。

  兩國關系整體影響有限

  一個不具有后發優勢條件的印度與一個走向相對衰弱的日本互相靠近,對雙方來說都有助益。但受各自缺陷的影響,這種合作所能達到的程度有限,達不到中俄關系的程度,更無法與日美關系相比,基本上屬於正常範疇的國家間關系。

  因此,兩者關系對亞洲的整體影響,與中國崛起、美國再平衡戰略尚無法比較。大體上,安倍本任期內的日本,有可能促成日本經濟擺脫二十年的停滯,但構建成一個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新模式的可能性不大,他本人則可望給世人展示一個無奈但倔強的武士身影。莫迪任內的印度,無法為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國家富強的新模式,但整體上優於辛格任總理時期是可能的,印度某些地區甚至可能像古吉拉特邦那樣進入快速發展期。

印度不會甘做香餑餑

  與任何國家一樣,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是由它掌握的各種資源決定的。所以,掂量印度的分量,有幾個因素不能不提:印度人口規模世界第二,面積第七,自然資源也非常豐富;從政治看,作為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的政治個性也一直非常鮮明;從文化上說,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歷史底蘊讓很多人都產生了景仰感。

  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印度具有成為世界大國的先天和后天稟賦。這也使得印度的政治雄心即便跟一流大國相比,都不遑多讓。早在印度獨立之前,印度政治家尼赫魯就對本國未來的世界地位做了這樣的描述:「印度是不可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銷色匿跡,中間地位是不可能的。」

  印度國際地位特殊

  不過,正如中國時下的一句流行語所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直至今天,印度要完全實現尼赫魯所說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事實上,在上述可以使印度成為大國的諸多因素中,有不少也同時是拖累印度發展的負面因素。比如,龐大的人口規模使得印度的貧困人口數量也同樣龐大,尽管印度的GDP總量全球名列第八,但人均GDP卻排在144位(據IMF 2014年4月公布的數據),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再比如,歷史文化悠久固然是印度人的驕傲,但很多宗教文化習俗也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舉個例子,在作為國教的印度教文化中,牛被視為「聖獸」,是不能被輕慢的。結果印度的大街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頭牛逍遙自在地行走在馬路上,后面的汽車只能耐心地等待,沒人敢驅趕。

  以上的多重复雜因素造就了今天印度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特殊地位:一方面,印度有著自己特定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可以算得上是個大國;另一方面,它又遠遠不足以成為國際政治中的一個「極」,而只是「極」們眼中一個可以借重的夥伴,并因此淪為被人競相爭取的「香餑餑」。

  美俄日都在示好

  印度首先是美國眼中的「好夥伴」。在圍堵中國成為美國既定戰略的大背景下,美國對印度的看重程度特別突出。美國發展美印關系的一張招牌是:美印關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民主國家」之間的關系,以此區別於同中國這個「非民主」國家的關系。美國對印度的特殊眷顧,可以從它對印度的「核寬容」政策中略窺一斑。眾所周知,美國對核擴散的警惕性和敏感性都非常高,但對印度的核項目,卻不僅睜只眼,閉只眼,而且還公開與其搞起了核合作。

  印度總理莫迪上台后,美國頻頻推出了加強美印關系的新動作。僅僅在上個月,就有3位美國高官——商務部長普里茨克、國務卿克里以及防長哈格爾,先后訪印。毫無疑問,印度在美國眼里是個地地道道的「香餑餑」。

  至於俄印關系,既有歷史淵源,也有現實發展動力。還在冷戰期間,印度與俄羅斯的前身——蘇聯就走得就很近。特別是冷戰后期,印度一改此前在美蘇間搞平衡的外交策略,越來越明顯地投向蘇聯。有了這層淵源,印俄關系在冷戰結束后顯得輕車熟路。就以被認為是外交關系中最為核心的軍事關系為例,俄羅斯現在是印度最大的武器進口國,印度的軍事裝備很多都是從俄羅斯進口的。去年印度總理辛格訪俄時,普京總統特別表態說,「俄印關系是享有特權的特殊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俄羅斯對印度的看重,不言自明。

  日本雖然算不上是個政治大國,但也是個經濟大國,并且也在致力於當個「綜合性」大國,所以日本同樣把印度看作是可資利用的「香餑餑」。由於印度與中國有領土爭端,同時對中國的發展也有疑慮,這些都被日本看做是共同對抗中國的好素材。在這樣的外交戰略指引下,日本近年來拉攏印度的手段也特別多。早在2004年的時候,印度就取代中國成為日本最大的政府援助國。不久前印度總理莫迪訪日時獲得的超規格接待,更是被國際輿論看做是拉攏印度的有力證據。

  印不會甘做附庸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在大國間搞平衡是印度外交的強項,但作為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印度外交的另一鮮明特色是特別注重獨立自主。

  所以,任何想把印度拉至麾下、成為附庸的想法,最終都會被證明是一廂情願。印度的外交目標,是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綜合性大國,決不會甘於做個被其它大國借重的「香餑餑」。這樣的外交戰略,無疑有利於中印關系的發展。作為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印之間有著眾多的利益交集。特別是,莫迪能夠走上總理寶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選民看重他在做地方領導人時發展經濟的特長。所以,莫迪今后的外交重點,肯定將會是以經濟外交為主線,決不會甘於充當其它大國遏制中國的棋子。而在發展經濟外交方面,沒有比搭乘中國經濟這輛快車更為快捷方便的了。

  所以,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中印關系的未來抱有信心。就在習近平即將訪問印度前夕,印度外長斯瓦拉杰在8日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目前印中雙方關系「非常好」,并稱習近平即將對印度的訪問是「重大和有實際意義的」。由於莫迪此前訪日沒有拿到預想中的經濟合作項目,比如高鐵、核能等,印度對日本的外交期待肯定會有所降溫。而這個降溫,很可能會給中印關系增溫。可以預計,隨著習近平主席對印度的成功訪問,中印關系將會更上台階。

  余永勝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