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安生
時光如流,光陰似箭。彈指一揮間,香港回歸祖國17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在這17年裏,香港經歷風風雨雨——亞洲金融風暴、科網股泡沫爆破、SARS疫情、全球金融海嘯等外來衝擊接踵而至,給香港帶來一次又一次嚴峻挑戰。1995年,美國《財富》雜誌曾斷言,香港回歸中國之後必會衰落死亡,然而,回歸祖國17年來的事實證明,香港能夠經受住各種考驗,非但沒有隕落,反而愈挫愈勇。
本來,對於一個高度開放的小型經濟體系來說,任何一次大的衝擊都有可能如《財富》雜誌所斷言的那樣置於死地,但香港這棵小樹卻有一股神奇力量,頑強地抵禦住了未曾間斷的外圍衝擊。那麼,這股神奇的力量來自何方呢?置身香港的廣大市民都有這樣深切的體會:香港回歸後,「一國兩制」不僅讓國家成了香港遮風避雨的保護傘,而且兩地經濟不斷融合為香港社會和經濟源源不斷地注入新活力。唯其如此,香港才得以一次次地逃過浩劫、避過災難,東方之珠在全球經濟一片暗淡之中變得更加熠熠生輝。
最令港人難忘的是,每當香港大難臨頭,中央政府總是挺身而出,神州大地都在第一時間及時施以援手——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正是得到中央政府強有力的支援,香港安然渡過危機,中央政府和神州大地是香港的保護神,時刻震懾□國際金融大鱷的不良企圖。
2003年3月上旬,SARS災難令香港社會措手不及。一時間,香港風聲鶴唳、百業蕭條,整個社會曾一度前途渺茫,到處充滿□悲觀氣氛。中央政府充分體察港人困難,及時採取了自由行、CEPA等一系列支持香港的措施。當年第三季度,香港經濟神奇地扭轉了頹勢,出現了百分四的增長。在短時間內出現如此悲喜劇反差,在港英時代是不可想像的。
2011年8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港時帶來了系列中央挺港政策。其中,金融政策主要包括:容許本港企業的人民幣資金直接在內地投資;支援離岸人民幣以QFII方式投資國內證券市場;啟動小型港股直通車,在內地推出港股組合基金即港股ETF;將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範圍擴大至全國;支持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鞏固和提升香港金融中心地位。香港業界人士無不感慨地說,中央政府的強大支持,才是香港有別於其他金融中心的最大優勢。
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一座城市尤其作為一個經濟中心城市,其發展主要取決於所輻射的經濟腹地和經濟網絡所提供的各種經濟要素的集聚規模。顯然,香港的經濟腹地和經濟網絡是與其山水相連的神州大地,而不可能是遠隔千山萬水的歐美日,後者充其量只能扮演香港重要海外市場的角色,且絕不可能替代經濟腹地的地位。
不難發現,神州大地才是關乎香港發展前途和命運之根據地所在。回歸17年來,內地經濟發展一日千里,兩年前中國經濟規模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家大發展為香港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尤其是香港最具優勢的金融、會計、律師、醫療、行銷等專業服務,因此有了廣闊的舞台。與此同時,國家大發展還吸引了全球各地的資本流入香港,或者以香港為基地和跳板進軍內地。
在香港社會生活和經濟體系中,內地因素的支撐力巨大無比。香港的鮮活冷凍商品、淡水等基本生活物資的供應主要來自內地,東江水佔香港總供水的75%以上,內地供應的活豬、牛、雞佔香港總供應量的70%以上,中資企業分銷的各類成品油亦佔香港市場總銷量的25%以上。香港股市IPO規模之所以能夠多年來一直名列全球主要股市前列,根本原因在於不斷有優質的內地企業來港上市,支撐□香港股市的地位。自2000年以來,內地中資企業在絕大部分年份都是香港最大的外來投資者,中資企業還是香港對外貿易最重要的管道。此外,在港中資企業不僅是港府位列前茅的納稅大戶,而且還為十餘萬港人解決了就業問題。
回歸之後,「一國兩制」優勢及給香港帶來的系列成就也得到了世界認可。今年早些時候(1月14日),美國傳統基金會及華爾街日報聯合公布最新全球經濟自由度報告,香港連續20年高踞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榜首,得分較去年上升0.8分。5月22日,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布最新的2014世界競爭力全球排行榜,香港地區仍高居第4位,而過去9年香港一直位居該排行榜前三甲之列。一天之後的5月2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研究報告指,香港仍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並具備能力承受各種大型的全球衝擊。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今年2月26日發表的最新財政預算報告中強調,回歸祖國以來,「一國兩制」成為香港獨特的競爭優勢——相信這就是港府對「一國兩制」在香港17年實踐進行全面總結後由衷的體會和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