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在伶仃洋上建「綠色大橋」

在伶仃洋上建「綠色大橋」

責任編輯:嚴燕紅 2024-06-30 15:54:00 來源:香港商報網

    「各船舶請注意,船員不要扔下任何垃圾到海中,大家要堅持到最後!」6月底,在深中通道深中大橋剩餘臨時設施拆除現場,中交二航局深中通道S04標項目副經理廖文龍通過對講機提醒着施工人員。

    在寬闊碧綠的伶仃洋上,全長24公里的超級工程深中通道宛若游龍,時而以橋樑形式飛躍海上,時而以海底隧道形式遁入海底。項目建設進入收尾階段,其中主跨1666米的深中通道控制性工程深中大橋以其270米高塔成為全線耀眼的存在。

    廖文龍從2018年深中大橋開工初期就來到現場,見證了大橋建設全過程。「整個海上一片茫茫,沒有任何立足之地,我們通過搭建海上生活平台的方式讓大夥至少有住的地方。」廖文龍回憶道,項目部規劃了面積5000多平米的臨時辦公生活區,能滿足500人的工作生活。

    「由於現場距離陸地約15公里,船舶從碼頭到現場要經過多條繁忙航道,至少1個多小時才能到達,項目部按照就近原則在海上生活平台附近建了一座1.5萬平米的攪拌站,以供大橋建設之需。」廖文龍說。

    500多人吃喝拉散睡都在海上,還有一個大型攪拌站,生活垃圾、原材料加工等產生的生活生產垃圾的處理也是個大問題。「施工區域還臨近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對大橋綠色施工提出更高要求。」廖文龍說,「為此我們多管齊下,從技術方案、綠色施工、現場管理三方面深下功夫。」

    深中大橋東泄洪區非通航孔橋,連接着西人工島和深中大橋主橋,其承台為埋置式承台,採用「帽形鋼板樁+H型鋼組合圍堰」工藝。也就是說承台埋在海床之下,完工後整體處於水下肉眼不可見。

    「這種承台施工涉及海床基礎開挖和深入作業,安全和環保風險較大」,廖文龍說,為此我們通過優化設計方案,將承台標高抬高,減少了基礎開挖量近9000立方米,大大降低了對周邊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

    針對水上攪拌站,項目部在規劃階段就合理佈置,將拌合生產區、集料存放區、材料計量區、混凝土罐車停放區、機修區、試驗區等緊密銜接,站內道路相通,方便運輸,大大減少了二次倒運次數和運輸距離。

    「砂石料運輸車輛都採取遮蓋措施,防止產生揚塵。攪拌站運料罐車在進出站時都要『洗個澡』,而且經過一段吸濕墊,保證沒有蓬頭垢面,」廖文龍回憶說,儲存粉料罐的罐體頂部還配備了除塵器,將揚塵消弭於無形。

    大橋樁基施工會產生大量廢棄泥漿鑽渣,項目部嚴格控制泥漿跑冒滴漏,組織專用船舶對泥漿和鑽渣轉運出指定場地處理,確保了現場乾淨清潔。

    「500人的生活平台上,我們實施垃圾分類管理,垃圾桶分成不同顏色整齊排列,並定期轉運處理。有的工人還在宿舍門前養起綠植,為枯燥上的海上生活平添一份樂趣。」廖文龍說,我們嚴格監督生活垃圾管理,工人的文明素質和環保覺悟不斷提高,細心呵護着這片海洋。

    據了解,在伶仃洋建設過程中,建設者們還將綠色建造理念貫穿其中,大橋主纜採用了強度為2060兆帕的中國自主研發的鍍鋅鎂鋁鋼絲,在當時創下國內懸索橋鋼絲強度之最,不但有利於降低主纜用鋼量、減小風阻,還實現節能減排,增強了抗腐蝕性。

    「從2018年到2023年6月,我們在平台上生活5年,見證了深中大橋從樁基、橋塔施工到合龍的過程,現在深中通道將要具備通車條件,」廖文龍感慨道,「五年裏,我們堅持綠色施工,到現在可以說是不留下一片垃圾,只留下一座大橋。」(記者 張迪 通訊員 杜才良 王鑫洲)

責任編輯:嚴燕紅 在伶仃洋上建「綠色大橋」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