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東莞作家寫中國:《黔地行記》首發式暨分享會在黔地德江舉行

東莞作家寫中國:《黔地行記》首發式暨分享會在黔地德江舉行

責任編輯:林梓琦 2024-06-26 22:05:40 來源:香港商報網

    粵黔協作首本反映黔地人文的散文集《黔地行記》於今年4月正式出版,並於日前在黔首發並舉行作品分享會。作者林漢筠與貴州工程職業學院、德江縣文聯相關負責同志以及粵黔協作代表共同為首發式揭幕。活動現場,林漢筠還為當地圖書館、學校贈送新書。

    來自粵黔兩地作家、學者150餘人參加了線下活動,貴州工程職業學院13000餘名師生通過雲方式進行了分享。本次活動,由廣東省粵黔協作工作隊銅仁工作組德江小組主辦,由貴州工程職業學院、德江縣文聯、德江縣作家協會、東莞(鳳崗)詩歌創作基地等單位共同舉辦。

2.jpg

    跑遍德江縣22個鄉鎮  助力粵黔文化交流

    分享研討會上,作家、學者們圍繞《黔地行記》的創作特色、創作技巧、創作背景和文獻價值、現實意義、文化挖掘以及作家林漢筠的責任與擔當、傳承與保護、折射與呼喚的人格魅力和人文堅守等方面各抒己見。

    《黔地行記》是東莞作家林漢筠,於2021年秋受派貴州銅仁參與粵黔東西部協作,掛職德江縣文聯副主席期間,利用工余時間,跑遍了全縣22個鄉鎮(街道),先後到過68個行政村深入走訪調研,與當地群眾座談,收集到第一手材料後,創作系列反映德江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散文精品的匯集,成為粵黔文化交流協作成果在銅仁的首創。

    此外,林漢筠在短短的掛職半年時間裡,用實際行動高質量完成「四個一」協作工作:

    積極搭建一個文藝交流協作平台。助推兩地文化交流互動,組織策劃十餘次當地文學創作交流活動,4次組織莞銅兩地文藝家交流,協助策劃大型改稿會,推介打造當地網紅村寨,引導「黔貨出山,莞貨入黔」,在「學習強國」等媒體發表莞銅協作幫扶幹部的風采事跡300多篇,在當地產生的較大影響。

    組織了東西部協作第一個以「非遺」為主題的文藝交流活動。率德江的儺藝師、作協、攝協、書協等文藝家20餘人赴東莞,開展儺戲表演及其他文藝交流活動,通過線上線下非遺技藝展演,讓東莞市民不出家門就能欣賞到相隔1200多公里從黔地深處帶來的特色土家族文化精粹。

    開展一場作品研討。其歷時五年創作、反映嶺南歷史文化散文集《嶺南讀碑記》研討會在德江舉行,線上線下共1.3萬人參加活動,有力地促進嶺南文化傳播。

    出版了一本當地文化散文集《黔地行記》。研討會上,與會嘉賓均認為,《黔地行記》是作家林漢筠用真情和汗水,用腳步丈量德江人文厚度與溫度的結晶,是一部瀰漫山水氣息、飽含人文厚度、散發秘境風情的文化散文集,對東西部協作文化交流和烏江地域文化研究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他們眼中的《黔地行記》:

    德江縣作協副主席、詩人王喬對林漢筠在德半年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地說,本書是嶺南作家眼中有德江人文、地理和景觀等以文學的方式的呈現,也是對德江文化風物、土家風情以散文形式的挖掘,更是對黔地秘境中「那山」「那水」「那人」以白描手法的舒展。

    文化學者張金寧認為,《黔地行記》隱藏着作者跋山涉水、披荊斬棘的真實故事,都有他熱愛生活、執著於文學創作的真性表達,都折射出作者對「那山」「那水」「那人」的真情流露。書中作品充滿着生活的新鮮氣息和濃郁的文化氣息,把這兩者能夠有機的對接和鍛造,有着相當強的場面感和歷史感。這正是林漢筠對人、對生活本善豁達的「溫度」,正是他從文、從善執念而行的「態度」。

    知名評論家、廣東省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柳冬嫵認為:《黔地行記》是廣東東莞與貴州銅仁尤其是德江兩地之間的情感結晶,每一個字每一句都帶着作家情感的體溫。作家寫出了他在黔地生活的一段行跡,一段情感經歷而融入了黔地的山山水水。嶺南作家通過行走「他鄉」的描述,是東西部協作文學的一個最重要的收穫之一。

    青年詩人、《東莞日報》資深文化記者沈漢炎認為,這是林漢筠行走黔地神秘儺寨的手記,也是嶺南作家視野下新時代山鄉巨變的見證,更是一部現場感、歷史性特色鮮明,且「沾着泥土、帶着露珠、冒着熱氣」的詩性散文集。

    文史專家沈應雄認為《黔地行記》,是作者用腳步書寫黔地,用心靈在觸摸黔地,把德江的地域文化寫活了。讀着能感受到作者收縮有度,給人一種身臨其境,既有清新感又有回味感。作為土生土長的德江人,念着書中那熟悉的山川風物,風土人情,更能感受到的是作者的中肯,對黔地的宣傳與推介。

    詩人、作者同窗楊彪認為,林漢筠筆下的每一個文字都充滿着深深的愛意,真摯,清新,感人至深,眉眼間流淌的質樸與純粹,是一份自得其樂和鄉親們和諧交談的愉,畫面感很強。

    小說家張賢春從創作地理進行了剖析。他認為,這是本土作者的好教材。除了從作品中學習寫作技巧,還可以學習林漢筠的勤:勤奮的勤。腳勤——勤到不同類型的生活中走走;眼勤——勤讀文史哲之類的書籍、勤觀察一花一葉不同的世界;耳勤——勤聽各色人物在生活中的話語,勤聽讀者對作品發出的不同聲音;腦勤——勤辨別歷史長河中的是非,勤思考作品從孕育到出走後的生命力;手勤——勤收集、勤寫作、勤投稿。(記者 程功明 冷運軍)

責任編輯:林梓琦 東莞作家寫中國:《黔地行記》首發式暨分享會在黔地德江舉行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